维勒贝克在法国是极富争议性的人物。自从1992年发表第一本诗集至今,他获得过法国查拉奖、法国联盟文学奖、国家文学青年天才大奖等多个文学奖项。今年5月他曾应法国文化中心的邀请来到中国,与中国读者会面。9月,上海九久读书人有限公司刚刚签订了维勒贝克的新作《地图与领土》的中文版权,明年将出版问世。他此前的作品中已有两部在中国出版,一本是2000年海天出版社出版的《基本粒子》,另一本是2007年文汇出版社出版的《一个岛的可能性》。
作为曾组织维勒贝克来华访问的文化机构负责人,法国大使馆文化处文化专员易杰(Nicolas Idiers)接受了本报的采访。在谈到是维勒贝克的哪种特质使他赢得了龚古尔文学奖评委会的认可时,易杰指出,在法国,维勒贝克经常能够引起争议,从他的第一部作品发表以来,每部作品都在法国读者中引起轰动,其中尤以《基本粒子》引起的反响最大。他的作品每年也都入选法国龚古尔文学奖初选名单。维勒贝克的写作语言和方式都很透明而简单,很像法国作家加缪。维勒贝克在他的作品中透露出一种悲观主义的情绪,这次获奖的作品《地图与领土》以现实生活中的艺术圈为中心,描写了一群人的生存状态,该书能够获奖,也体现了评委会对作家以普通人的姿态进行创作这种写作形式的肯定。而且相比维勒贝克的其他作品,这本书的内容更容易让人接受。
谈到中国读者应如何去阅读和理解维勒贝克的作品时,易杰表示,他本人非常欣赏维勒贝克的作品。维勒贝克的故事中的主题通常与社会生活息息相关,很富有生活化,他在作品中只描写普通读者熟悉的日常事物,让读者可以放松地阅读。同时,他又在作品中提出人类共同的话题,表达出对未来人类前景的忧虑,他将个人的忧虑与整个人类共有的忧虑结合到一起,是在全球化背景下对人类未来地位和命运的一种折射。因此,我们可以从全球化的人文主义者这个角度去理解他。如维勒贝克谈到克隆技术的出现,会使人类变得很肤浅,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会越来越难。虽然人类对未来抱有梦想,但终会受到商品化和投机化等因素的控制。尽管如此,读者也可以从维勒贝克的作品中感受到幽默的元素,并获得阅读的乐趣。而且他的作品有极强的故事性。易杰建议,等明年这本书在中国出版后,中国的读者最好自己读一下,这也可能是维勒贝克的最后一部作品了。因为在《地图与领土》中,他以自己的名字塑造了书中的一个人物,最后被杀害了,有人猜测这也许是维勒贝克在暗喻自己以后不写作了,维勒贝克本人也曾表示他暂时不想写作,希望能好好休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