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销细节 5
封面,影响购买者的最后机会
美丽的设计不代表有力量,而有力量的设计不代表会很丑。
井狩春男说,书店要平摆、秀出封面,才能成就畅销书。
在互联网时代,网上销售或宣传的每一本书,都是可以秀出封面的,封面就显得更为重要。
封面最早的作用,其实只是保护内文,也就是包装。最早的封面几乎没有什么装帧概念,但到了后来,当图书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时,封面也就成为营销的重要手段了。
这与菲利普·勒科特关于包装的观点是一致的:“在这个竞争激烈的环境中,包装或许是销售者影响购买者的最后机会。它变成了一个‘五秒钟商业广告’。好的包装能使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相反,设计糟糕的包装会令消费者头疼,因此使企业失去销售机会。”
责任编辑不一定要会自己设计封面,但一定要明白,封面要表达的主题和意图是什么,主要元素和封面是什么。然后把你需要表达的传达给美编(封面设计),由他来完成。
衡量封面设计好坏的标准,首先看是否准确表达了你的主题和意图。关键元素是否容易看到,容易理解,容易引人注目。书名是否突出,主次是否分明,还有,是否美观——虽说封面传达的意念大部分仰赖文字,少部分仰赖版面和图像,但如果封面做得太难看,还是会把读者赶走的。
如果编辑自己也不知道封面要表达什么,那可就太糟糕了!
营销细节 6
腰封,就是要“大声嚷嚷”
对于平装书来说,腰封的作用就是做广告。所有不以广告为目的的腰封都是耍流氓。
腰封最早用于精装书籍,起到保护书皮封面、增加装饰性的作用。最近几年大量用于平装书,其作用也主要是配合营销或书籍推荐。
井狩春男把“如何制作吊人胃口的书腰”列为书的营销要件之一。日本装帧大师祖父江慎则称:“美观不是最重要的因素。如何以书腰来强烈注入不同的能量,提升书籍的销量,才是更重要的事……”
必须明确一点:对于平装书来说,腰封的作用就是做广告。
所有不以广告为目的的腰封都是“耍流氓”。
腰封要么不用,用了就不能含羞带怯。
尽管大声嚷嚷好了。
有些文字你不好意思放在封面上,放在腰封上就没事。
用最大的字体在腰封上印出你精心撰写的广告语,“耸人”些也没关系;或者是多少名家推荐、获过多少奖、轰动多少个国家、销量多少百万册之类文字。
腰封也别太窄,封面三分之一比较合适。基于“大声嚷嚷”原则,腰封颜色与封面最好能有强烈对比。
腰封文字不宜太多,简洁至只有一行、像一句精妙的广告语,应该是最好的。
营销细节7
内容简介,你可能需要写三个
从媒体立场和营销角度来看,没有简介简直是不可原谅的。
内容简介确实是容易被忽视的地方。颇有一些编辑,在编辑内文、书名、封面上都很下功夫,到了简介,就随便对付一个。甚至有些书根本就没有内容简介。从媒体立场和营销角度来看,这简直是不可原谅的。
基于营销(媒体报道和网店销售等)需要,一本书,可能需要写好三个内容简介。
(1)一句话简介。
要像写广告语一样,写好这一句话简介。因为除书名外,这一句话简介就是最重要的营销工具。如果你对这句话满意,可以用最大号的字体,把它印在腰封上——或者作为副书名印在封面上。
一句话简介对媒体制作新闻标题也是重要的参考。但它更重要、最直接的用处,是在网络营销上。
通常说来,所有的畅销书都会在网络上进行连载。而在连载时,标题区因为显示器很宽,书名长度不够,为了版式的美观,通常会再加上一句话。与其让编辑费力气加一句你未必满意的话,不如你提前替他制作好了,让他直接用。
某些网店比如当当网,也会在书名后面加上说明,如该书的重要卖点、某某推荐之类。这时你精心编撰的一句话简介就派上用场了。
(2)140字简介。
明眼人一看便知,这是140字简介是为了微博营销而存在的。
微博已经成为重要的营销利器,需要我们好好研究它,利用它。
不过说140字其实并不准确,因为你还需要在微博里加上书名、作者等重要出版信息,还需要加上购书链接(这很重要),所以大概写120个字就够了。
这个简介基本上也可适用于网络连载和网店销售。注意看一下,网络读书频道和网上书店,是有专门一小块放图书简介的。
(3)400字简介。
通常来说,如果媒体要做个书介、发个消息什么的,400字也就差不多了。
你给的简介多一些,媒体编辑可以删,但如果太少,想加上去就不太容易。
考虑到写作的方便,可以用上面说的140简介作为这400字简介的第一段,然后再扩充到400来字好了。
也就是倒金字塔结构,最重要的放在最前面。
特别要提醒一下,对于小说而言,只拿一个故事梗概作简介是十分失败的。因为它很难突出卖点,同时也很难为编辑。媒体和网店编辑都会摇头叹息的。
营销细节8
序与跋,都要简短动人
序与跋都要围绕营销做文章,不要过于游离主题。
序与跋也是常会被编辑忽略的地方。但其实它很重要。好的序与跋能感染读者,增加销量。同时,媒体编辑也会从序和跋中寻找可供报道的观点和细节。
但在很多时候,编辑往往放任作者自己随便写上几段,或是邀请名人写上一篇,名人之作也不好意思修改,原文照料登。这其实是不够负责的。
序与跋都要围绕营销做文章,不要弄一些不着四六的文字放上去。通常来说,我很怕一本书有很多、很长的序,序作者可能是名人,却可能从跟该书作者的交情一路谈起,洋洋洒洒数千言,根本触及不到实质性问题。
如果是序是名家之作,不方便修改的话,起码也要分分块,起几个能吸引人的小标题。
实在不行,编辑自己动手写个编辑推荐吧。自己编的书,自己熟悉,应该知道其闪光点、卖点在哪里。
但是务必要简短、动人。编辑推荐最好一页写完,最多不要超过两页。可以让读者站着看完,然后感兴趣,买书,才是上品。
营销细节9
作者简介,也要突出营销
作者简介要与该书定位相同,最好能突出权威性,最好能新颖、有趣、有故事。
相对于内容简介,作者简介是更容易被忽视的部分。我猜测许多编辑是这样操作的:作者给了简介,看也不看,直接糊上去。
有一本军事题材的书,作者简介是:某三线城市小镇的中学校长——这个介绍,对于营销来讲,几乎是有害无益的。如果换成某著名军事论坛版主(这也是他的身份之一),是不是会觉得好许多?
还有某书简介,在全国多少家报刊上发表文章多少篇(还要列上报刊名,包括三四线城市的报纸),被多少家媒体转载……一看就是个此前没有出过书的雏儿,对这书不能有什么期待。
作者简介,也需要编辑精心编撰。要与该书定位相同,要显得有身份/有权威,别露怯。
为了让人容易记住,容易打动读者,最好形式新颖,最好有趣,最好能有故事。
罗琳、霍金那样的传奇经历,是最适合印在勒口上作简介了!
营销细节10
简短些、有趣些,拜托!
浅显易懂的写法比超艰涩难懂的写法要困难得多,这是需要才能和努力的。
绝大多数读者会喜欢浅显易懂的文字。冗长、晦涩、有许多注释和说明的文字,往往会让人望而生畏。
简洁、轻松、有趣、有故事,才容易读下去。
“多分行,用短句,少虚词”,是相当实用的法门。
欧化的长句子、一个自然段能占满一页,这种写法,已经过时了。
编辑在约请作者写稿时,哪怕对方是大牌作者,也要鼓起勇气对他说:“拜托,请写得简短些、有趣些。”
你可以告诉他井狩春男的观点:“浅显易懂的写法比超艰涩难懂的写法要困难得多,这是需要才能和努力的。”
如果你必须编辑一本内容艰深的书,而又不能做过多改动,作内容提要是个比较讨巧的方法。给每一小节都作一个提要,让读者在读不下去正文时,扫一眼提要,就觉得自己已经读过书了。
营销细节11
易读性,不能违背的排版第一律
许多所谓的版面设计,最喜欢做的,就是把“影响易读性的重要因素”多挑几个来违背。
见过一些书,一看便知在排版上下了很大功夫,很有创意、很新鲜、很惊艳、很炫,但是很可惜,这种做法是失败的。
因为它违背了排版第一律:易读性。
易读性(Readability),排版、字形用语,指大量文字读来舒服,不易疲累,易读性的最高境界是“透明”,你根本没有注意到你正在读字。
陈颖青认为,“编辑的基本功课里,有一个很重要的目标,就是把作者的思想意念完整、忠诚、清楚地传达出去。500年来编辑排版技术的演变,设标题、分段落、重字体、讲版型……都是朝向这个目标前进,让文字更容易阅读,让作者的意念更容易传达,让沟通的电阻尽量降到零。”而在美国、日本等出版大国,“版面易读性几乎是排版的第一律,绝对不能违背的。”可惜的是,许多所谓的版面设计,“最喜欢做的,就是把‘影响易读性的重要因素’多挑几个来违背”。
陈颖青指出了影响易读性的几个重要因素,简要摘抄如下:
(1) 字体与字级。字体字(中宋、细宋为限)的易读性最高。对于一般成年人来说,10.5磅(即“老五号”)是最常用的标准大小。给儿童和老年人看的书,通常可以有更大的字体。
(2) 行间、行长与对齐。行间要够宽,行长要对齐。行长越行,行间就要越宽。内文最好设定齐头尾。
(3) 内文字。别搞反白。别铺太深的色底。别压在图片上。字间不要太松。别印成色字。
(4) 版心。版面不能塞满字,一定要留天地左右边。版心位置应全书统一。每一块版心,都应该与边界维持适当距离。
(5) 避头点和尾点。这二者都会阻断阅读的顺畅。
(6) 用纸。别用会反光的纸。
营销细节12
铺货是最好的营销
只有消费者在终端售点见到产品,才有消费购买的可能。
宝洁公司有过这样一段营销“圣经”:
你是世界上最好的产品,有最好的广告支持,但如果消费者不能在售点买到它们,就无法完成销售!只有消费者在终端售点见到产品,才有消费购买的可能。
这对于图书也是一样的。一本书,如果首印量充足,各个渠道全能铺到,而且书店里有海报、做堆头、秀平封,网店首页封推、默认搜索框热门推荐,甚至在机场、高铁、超市、地铁、咖啡厅、电影院……等也都随处可见,它的宣传效果是不言而喻的。
马克·汉森的《心灵鸡汤》之所以成功,主要原因之一,就是他把货铺到了常规渠道之外。
相反,我们倒是常常会遇到这种情景:在媒体上看到某本书,觉得很感兴趣,但是上网店查,没有;书店里也没有。那这营销就是无效的。
顺便说一下,在做营销推广时,应与编辑部门和发行部门多加沟通,掌握出版节奏。要避免宣传滞后,书已上市还悄无声息;也要避免宣传提前,宣传攻势已经铺天盖地,书却还未出印厂,不知何时能铺到渠道。这两种情况,对销售都是不利的。
营销细节13
不必去“求”媒体发稿
改变一下思路,把“求媒体发稿”变为“让媒体主动来找”。
许多图书营销的日常工作,就是维持媒体关系,好多上自己的宣传稿。这个过程应该说不是太愉快的,需要低姿态,有时甚至需要苦苦哀求人家多上个稿、给大点版面。
可不可以不这么苦逼?
当然可以。
改变一下思路,把“求媒体发稿”变为“让媒体主动来找”。
上赶着不是买卖,与其求人,不如让人求己。
要做到这一点,就要多动动脑子。最关键的地方,是把某一书出版的消息做成社会化新闻,做成媒体和受众关注的热点。
这样不仅容易上稿,而且宣传效果也会比求人发稿要好得多。
相对来说,出版行业的营销思维和营销方法还是比较落后的。从事营销的编辑不妨多琢磨下其他行业的营销手法,必有益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