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3月,我又回到了伊拉克。
老朋友阿布邀请我再去他家里坐一坐。于是,我带着整个报道组去了那个位于巴格达郊区、名叫“吉布迪”的村子。15年前,我第一次来伊拉克时,这个底格里斯河旁的农家小院拥抱了我;2013年,故地重游,阿布的房子已经重新装修,但第一眼,就是第一眼,熟悉的老物件就映入眼帘,让我内心陡生波澜。
这些熟悉的旧物件,讲述着十年的往事和遗憾,它们被时间磨蚀,反而刻骨铭心。10年重返伊拉克,是重返那段热血沸腾做新闻的日子,也是重新面对当年的无奈、尴尬、痛苦和愤懑。多年来,往事已经凝成心结,打不开,不能碰,耿耿于怀。这次重返,给了我一个释怀的机会。
伊拉克战争报道无疑是我事业的一次高峰,我和同事们在巴格达坚守了两个多月,大量鲜活的素材和珍贵的镜头,为我们带来了鲜花和掌声,甚至为我赢得了“全国十大杰出青年”这个40年生命历程中的最高荣誉。然而,被成功与辉煌簇拥的我并不快乐。
这次报道如同硬币两面,一面是风险,一面是残酷。2003年3月18日,我们的报道组按照上级领导的要求,遗憾撤离巴格达。虽然坚守到战争打响之前的最后一天,虽然我还在一步三回头地不断努力,但真正开战时,我的确已不在烽火前线。作为一个“战地记者”,我被人拿来与举国关注的凤凰卫视同行相比较——还来不及吞下撤退的遗憾,各种责难又唾面而来。
那时候,只要打开电脑,我就会忍不住去搜自己的名字。搜索结果难以直视。各种指责、嘲笑甚至是谩骂几乎要把我淹没。10年过去,回想起这些话语,我仍然如芒在背。伊拉克归来后,2004年,我就曾想提笔写下那段惊心动魄的日子,以及心里的委屈;此后无数次提笔,无奈每次又沉重地放下,内心惊涛拍岸。
此刻,在阿布家的院子里,我听到那些发电机、摄影梯的呼唤,往事历历。2003年春天的那60多天,艰难征程,心灵洗礼,都被时间筑成纪念碑……
我终于决定,把这一切都写下来。同时写下的还有30来年当记者、做主持人,以及做人的故事、感悟和思考。当我决定写这本书的时候,我还是选择了以讲故事为主。讲我作为一名国际记者所经历的大事小情。有所不同的是,这一次我还加入了一些自己对国际关系、中国崛起以及国际热点问题的观察和思考。
在我看来,每个人生活的时代和环境都是命中注定,你无法选择。现实是,我们就生活在现在,我们就出现在眼下这个时代。所以,人们更倾向于追求现时现地的安全、快乐与幸福。(该文为序,有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