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要以儿童的自然天性为起点,尊重其个性,因材施教。
“让儿童成为儿童”是一种比较超前的儿童观,是杭州市学军小学现任校长汪培新提出的,其中蕴含着适合儿童发展的教育理念。比如,教育要以儿童的自然天性为起点,尊重其个性,因材施教,在校园里构筑一种轻松活泼的儿童文化。基于儿童文化的个性化教育以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和精神负担为使命,力求学生学得轻松愉快;基于儿童文化的个性化教育力求通过合理调配在校学习时间,努力为孩子铺设一条适合自身发展的学习道路;基于儿童文化的个性化教育真正体现“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即:“基于儿童,发展儿童;基于分数,超越分数;基于个性,培养特长。”个人认为,“让儿童成为儿童”归根结底是从儿童的实际出发,落脚点也是“儿童”。
基于这样的儿童教育观,学军小学在学生评价方面,有诸多创新做法,比如,“奖励绿卡”。这是一种激励性措施。学生能从努力赢得“绿卡”中体验到学习中的成就感,更加积极向上。在这类奖励机制下,学生实现了从教师、家长让“我”学到“我”想学的转变。
特长发展催生校园“半天族”。在学军小学,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特长,选择只上半天课,余下的半天时间,用于发展自己的特长。这样,学生能够多元发展,而且不必受课堂时间的限制。学军小学这种开先河的做法,是很有魄力的,也是因材施教的一种体现。
学军小学还注重“童心家园”建设,为孩子们营造了自由成长的空间。孩子们参与家园建设,拥有自由成长的机会。这是学军人“童心家园”理念的具体体现。正如汪培新校长所期待的,希望班级成为儿童心灵的栖息地,希望校园成为儿童终生眷恋的地方。
学军小学是杭州市名牌小学,从1908年开始办学,发展百余年。其长盛不衰有诸多原因,和其历任校长的辛勤付出分不开,更和其一直领先的教育理念分不开。从《让儿童成为儿童》这本书中,我们可以看到在汪培新校长领导下的学军人的先进育人理念、实践及对未来的期待。这些是我国现实教育中比较欠缺的。现实教育中的各种怪相、乱相,不得不让我们反思,我们的基础教育到底出了什么问题?我们的孩子该接受怎样的教育?相信,读了《让儿童成为儿童》这本书,我们都能有一个明晰的想法。
就现实的教育大环境来看,其中确实存在很多不足,确实需要有情怀的育人者做引导,这样才有机会实现有情怀的教育。而且,这种情怀不应该只停留在口头上,而是需要进行实践。实践出真知。个人觉得,汪培新校长就是这样的人,不仅拥有教育情怀,而且能将这种情怀倾注到学军小学的发展中。我们的现实教育,需要更多这样的人。同时,希望更多的人了解《让儿童成为儿童》所传达的教育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