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儿童科普、科幻小说创作方面,翌平做出了勇敢的创新并取得了不俗的成果。
曾经有一个说法是好的题目是作品成功的一半,从这个角度上讲,翌平做到了。在我手中这本轻巧却饱含内容的科幻小说全名为《燃烧的星球2:流浪的方舟》,当小说中巨灵神看着卫星碎片在地球大气层中燃烧时,在月球上看着地球上若隐若现的火光时,我似乎看到了人类文明在这颗蓝色行星上无数次的浴火重生。而流浪的方舟让我首先想到《圣经》中的方舟。诺亚的方舟承载着家人、成对的动植物以及重建人类的希望,当洪水退去,鸽子衔来橄榄枝,诺亚在与神的契约中完成了对人类的救赎。而《燃烧的星球》中的方舟是一种虚化的想象,它代表了那些在时间与空间中历经苦难的星球,纵使严酷的宇宙法则带来生存的绝境,纵使不息的战争燃烧着文明的脉络,方舟依然将穿越无尽的空间去寻求可以停靠的彼岸。这是翌平通过题目想告诉我的,也是翌平想告诉所有读者的。
在阅读《燃烧的星球2》渐入佳境时,我被小说中奇异的想象、环环相扣的悬念和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的情节所打动,难以释卷。很久没有读到酣畅淋漓的战争小说了,翌平的这部小说让我重拾这种快意,宏大的战斗场景与快节奏的叙事呈现出未来战争的即视感。我从小说的战争场面中看到了很多现代军演的影子,还看到了很多对人类历史上经典战役的致敬性模仿,因此这场发生于未来的战争却也有几分熟悉。当然这并不是说翌平是爱好战争的,相反,他是关注和平之士,他描绘未来战争,是想让我们看见战火对地球文明的摧残,从而反思和平的重要性和来之不易。
如果一部作品只有引人入胜的情节和恢弘的场面描写,那么该作品也不能被称为深刻之作。翌平作为一位成熟的作者,自然不会简单描绘未来社会与未来战争,他在行文中无不影射着对现实社会以及人性善恶的价值判断。小说中,未来的地球文明已经在月球上生根发芽,而机器人和电子生物人统治下的月球也在背叛和效忠的两极里游移。在地球社会,全球已经统一由联合政府管理,世界共分为A、B、C三区,A区住着精英人群,他们过着奢华的生活,C区则充斥着流浪汉和强盗罪犯,那儿的居民只拥有能基本维生的恶劣条件。从这对未来社会的描述中,我读到了小说中的世界与现实世界的相通性,物质条件的分布不均和发展条件的差异造就了人类社会的不平等,而想要打破不平等的屏障,却是困难的。通过小说,翌平想阐述的观点是人之所以为人,是因为那种对自我价值认同的渴望,哪怕基因被改写,哪怕脑中已经植入芯片,哪怕除了大脑的每一个器官每一寸皮肤都变成金属机械,但属于人类的灵魂却永未从星空中磨灭。伴随着小说结尾千雄解救了那艘驶往隔离区的船舶,人性的善面也随之从流浪的星球方舟中解放。
翌平笔下的人物个性鲜明,并且加入了作者的新设定,因此小说中的人物不会落入窠臼。翌平也没有直接把聪明的电子生物人千雄设定成完美少年的形象,他身材略胖,有自卑心也有好胜心,他恐高却又对一切充满好奇,这才是一个正常的少年形象,而不是完美无暇的小说人物模型。如果稍加注意,便会发现入侵地球的“艾莲”族其实是单词“alien”的音译,我并不觉得这里翌平进行了简单化处理,反而是觉得他笔下的“艾莲”有更多的包容性。这本小说中的“艾莲”是六条腿的虫群,那么在另外的作品中,“艾莲”也有可能是肉眼难见的细菌,因为我们本来就无法用自己的生物标准去判断宇宙的进化法则。
有人会说翌平这部小说的某些设定和描述过于简化,科幻味还不足。但是应该看到这部小说同时也是一部儿童文学作品,翌平必须有所兼顾,可以说相对于多年前那些儿童科普、科幻小说而言,翌平已经做出了勇敢的创新并取得了不俗的成果。《燃烧的星球》第一部可能还会考虑到低年龄读者的接受能力,因此诸多章节使用了第一人称的写法,所以在衔接上可能会出现小的瑕疵。但是在第二部中翌平则用全能视角进行了流畅的叙述,更为全面地协调了小说的各个方面。因此对这部小说读者可以各投所好,少年朋友可以看故事,而幻迷则可以深入地看到故事背后那些价值层面上的博弈与交锋。
也如翌平在小说末尾所言:“战争没有结束。”不同的星球上战火将息,转瞬间却又可能星火燎原,也许下一次的交锋会走出地月系统,将信念镌刻于更为深远的星空,而不同的文明也将在兵戎相见的碰撞中进行着涅槃与轮回。一切,都要翌平给出答案。我期待并相信翌平会在《燃烧的星球》续作中带来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