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虽是国人公认的文学大师,但其实也是普普通通、实实在在的人。
虽然已过了而立之年,也有了孩子,但我时常会因为自己读书不多而觉得羞愧。少时家境并不富裕,父母为了生计整日奔波,没时间管我读书,像我这样的家庭可能也不在少数吧。我不知道别人家怎么样,总之我的父母认为,读书好就是学校里课本念得好、成绩不错,这样将来就能成“才”了。然而到了我这辈,当我有了自己的孩子,想法却是有了极大的改变。想必其他的年轻父母也和我一样,想着能让孩子成为一个有“学问”的人。成绩是死的,要让他成才首先得要饱读诗书、纵览文化,这样他将来才能知书达理,做一个有思想的人,而不是生活的傀儡。
随着孩子的成长我也深深地感到惶恐,孩子长大了,我该怎样给他选择和推荐好书呢?什么才是好书?什么才是文化的精粹?我也曾想着静下心来读一些纯粹的国学著作,增加自己的知识和涵养,提高自己的文化水准,这样也为孩子创造一个爱读书的好氛围,可喧嚣的城市环境和巨大的工作压力让我挪不出时间,而那些名人大家们,巴金、冰心、艾青、余秋雨、钱锺书、季羡林、史铁生……光光看着这些璀璨的名字,就感觉他们是神一样的存在了,离我们如此遥远,哪还有逐个熟悉和细细品读的信心?
不过偶然间我得了一本《走近大家》,是一位著名的编辑拜访了多位中国文化名人后,将这些访问的细节仔细记录下来,写成了这本访问记录随感。这本书里的“大家”和我们脑子里的“大家”是迥然不同的。书的作者李树平用平实的口吻像聊天一样记录了这些文化名人最真实的一面,中间还穿插了作者和这些名人的合影,看起来既觉得真实,又真真正正地感觉到:他们虽是国人公认的文学大师,但其实也是普普通通、实实在在的人,只不过他们学富五车、高风亮节,值得我们尊敬和学习。
从作者的叙述中,我们不仅可以近距离地了解大家们的生活起居,欣赏他们治学严谨的态度、气质如兰的品格,更能从中了解到他们著作诞生的背景和创作它们的艰辛,让人怀着敬意想去一睹作品的芳容,我想带着这样的感情去读他们的著作可以称作为“品茗”,而直接将大部头的巨著放在你面前读的话要称之为“啃骨头”了。
对于像我这种想读书而又下不了决心、而且也无从下手的人,这本《走近大家》实在是帮助自己真正走近大家,我已经被它“诱惑”着列了一个书单,上面尽述作者提及大家们的馨香之作,准备一一拜读。这本书也是我为孩子创建读书氛围的一个开始,也是一本“补墨”大全,我先自己补上一补,相信孩子读它时,也会如获至宝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