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姬芳芳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社会政治、技术、文化日新月异,传统意义的知识灌输教育已不能应对快速变化的社会及个体需求,培养具备思考分析力、辨识判断力、创造想象力的通识教育应运而生。但是,通识教育目前还广受教育各界的争议,到底什么是通识教育,为什么要进行通识教育,它具有怎样的现实功能和时代意义,现有的中国通识教育开展情况如何?与其他国家相比,我国的通识教育有哪些异同,还需要进行哪些深入的研究和探讨?《中美大学通识教育模式研究》一书对这些问题做了深入的探索。
该书是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十二五”规划(教育学)课题“中美研究型大学通识教育模式比较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由科学出版社出版。该书从通识教育的理论与价值出发,对比分析了中美两国研究型大学通识教育的发展历程、实践模式、管理机制、课程设置、文化政策、人文价值,并且在基于中国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对未来通识教育的发展趋势作出判断。该书是一本系统阐述通识教育基本内涵、理论基础、现状趋势的优秀著作,无论在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上都有一定创新之处。
研究内容上,该书从发展历程、实践模式、理念导向、管理机制、课程设置、目标价值等方面系统构建了中美研究型大学通识教育的对比分析框架,在此基础上对通识教育作了深入全面的分析。在发展历程中,该书指出中美大学通识教育发展都受政治、经济和信息技术革命的影响与推动,是高校探索高等教育质量的路径之一,都以“全人”教育为主要发展目标,其发展动因和趋势相似。但其发展水平与实施能力有所差异。在实践模式方面,该书指出美国大学的通识教育主要有核心探究课程模式、分布必修课程模式、核心经典课程模式和跨学科通识课程模式;中国大学主要有核心课程模式、“核心+博雅”模式、“核心+分布”模式、“书院+多元”模式;中美模式在意识观、公民观和理念观三方面均有所差异。
研究方法上,该书贯穿理论结合实践的研究思路,运用了比较法与案例研究法,力求以点带面,既有宏观对比,又有微观分析。具体来讲,该书以美国哈佛大学、哥伦比亚大学、麻省理工学院、杜克大学和布朗大学五所大学为例,分别介绍了其通识教育理念、课程设置方案及管理机制。与之相对,中国也选取了知名学府如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中山大学和华中科技大学五所高校,总结其通识教育的理念目标、课程特色和评价机制。之后运用比较法,对中美通识教育的课程目标、课程设置、师资队伍、教学评价进行系统对比分析。
研究结论上,该书基于理论分析与当前形势研判,对通识教育的未来发展趋势及发展策略提出了具有建设性的意见与政策建议。如需要考虑价值理性与科学理性的一致性问题、在理想与现实之间形成良性互动、构建时代性与传统性相统合的内容体系等等。总之,《中美大学通识教育模式研究》是一本在比较视野下研究通识教育的逻辑机理、组织机制、运行模式、人文价值的巨作,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与时代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