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正原
西安碑林迎客第一碑——石台孝经,为何能昭示一个时代?《石台孝经》作者王庆卫用长安学的新视角对石台孝经这一旧史料进行了全新阐释和解读,打破传统文献的记载体系,以石台孝经为原点建立了地理、人文的空间联系,重新审视玄宗时代的政治史,并结合经学、考古学、历史学、敦煌学等多学科走向社会史、文化史、思想史,纵深视野,思想洞察,透物见史,重新编织了玄宗时代的影像和物语。
石台孝经碑文由唐玄宗李隆基御注《孝经》并亲笔书丹,唐肃宗李亨题写碑首。石台孝经于唐天宝四载(745)在长安国子监落成,国子监是唐代培养人才的摇篮,这一帝国文化空间内的一举一动必是朝野瞩目的焦点。这座纪念碑性的政治文化景观,首先潜移默化给六学学生进行教化,其次冲击着京城文人的精神世界,时代的思想浪潮在远道而来的求学者心中打下了深深的烙印。石台孝经的刊刻是玄宗学术政治的具象化体现。与此同时,玄宗整治吏治,修改律令,勤于为政,关注民生,加上以《孝经》为蓝本的学术政治加持,这些层面的努力共同构筑了公元8世纪早中期东亚政治文化的秩序基石,造就了开元天宝盛世的繁荣。从先秦孔子讲述孝道而被其门人整理记录为《孝经》,到儒家士人树立“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规划、汉唐以“孝”治天下的社会构想,再到人们口口相传的卧冰求鲤、闻雷泣墓、打虎救父……这些故事在中国人的基因里定义了何为孝,影响深远。
自北宋崇宁二年(1103)知永兴军府事虞策将“玄宗注孝经石台并文宗群经”安置在重建的孔庙以来,石台孝经已经矗立了超过900年。在有识之士的多方努力下,它终于结束了晚唐五代颠沛流离的命运。由此,也形成了中国宝刻渊薮之地——西安碑林。千年沧桑,恢弘巨变,当年长安国子监的熙攘繁盛、朝堂三教论衡的纷争、渔阳鼙鼓和霓裳羽衣都已隐匿于浮沉之中,唯留葱茏碑林中的青石一方,于时间的浩瀚长河中投下历史的倒影,供后人一窥。
一本书, 一方宝刻,一个时代。西安出版社新推出的《石台孝经》以马克斯韦伯“学术政治”的视角,结合中国传统政治文化,构建唐代人文地理格局坐标,透视玄宗时代治国史略。该书首次总结石台孝经的形制表现和长安城市空间内的纪念碑性,系统呈现唐玄宗两次御注《孝经》的整理文本,对《孝经》之于唐代的重要性做了更好诠释,全面梳理御注三经的存世石刻和敦煌吐鲁番文书。正如中国唐代文学学会会长陈尚君先生在序言中写道:这是一部以石台孝经为中心开展的专题著作,介于学术与普及之间,致力于向读者立体展示唐代文化雄盛多元、深邃高雅面貌的文化读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