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正伟
武汉音乐学院作曲系在学院的支持和指导下,策划、组织并建立了“武汉音乐学院人才培养与团队建设项目”。该项目以作曲系教师年度原创室内乐新作品为基础,结合学院音乐表演团队以“年度新作音乐会”的形式进行展演,随后由安徽文艺出版社结集出版发行。这一系列作品的出版不仅激励和提升了创作专业方向教师的创作热情与创作质量,也是对教师们参与音乐创作及艺术实践各个环节的一次总结。
自2019年7月《武汉音乐学院作曲系教师室内乐新作品选》(第一辑)出版,至今已有三个年头。在每一辑的作品中都可以发现民族风味的“影子”,无论是歌词文本的选择、作品立意的来源、乐器编制的选择,以及具体技术的运用等等,都或多或少地与中国文化相关联,从一个侧面展现了当代中国作曲家在音乐创作中努力探索中国化和个性语言的共融,作曲技法与听觉音响的结合。该系列作品涵盖了独唱、独奏、小型室内乐与电子音乐等多种室内乐体裁,题材选择上也呈现出多元、融汇、复合的特征。
第一辑中赵曦创作的艺术歌曲《对她说》选自声乐套曲《青春的黄昏》。整部作品以湖北诗人曾卓、张执浩、小引、余秀华等创作的“汉诗”为文本,连缀成一组带有叙事意味的声乐套曲,以期表达对青春和爱情的感怀与感悟。龚华华创作的《纵横三水古月川》作品标题来源于对“湖州”二字的汉字拆解,取意于湖州市源远流长的茶文化以及浙派琴筝的风格与意境。李云鹏的《墨色·六彩》立意源自清代唐岱《绘事发微》中关于墨色之六彩——“黑、白、干、湿、浓、淡”的阐述。作者利用埙这一跨越千年的“中华之声”,吟唱出简朴的音调,结合当代电子音乐中的预制与实时处理手段,共同表现出“墨”之各色。
第二辑中《谣湘忆》,作曲家章琼通过对“谣”模糊而又碎片化的回忆,抒发对时光荏苒的嗟叹及不舍之情,表达出对于家乡记忆中的声音、人物与风景的怀念。庞悦的《塞下秋来风景异》则直接取材于宋代诗人范仲淹的词作《渔家傲·秋思》中关于边塞异景异声的描写。作曲家着眼于中国古典诗词中的声音意象,通过音乐特有的陈述方式剖析声音意象与情感表达、词境塑造的关系,并将中西方乐器的音响特征“解构”与“重构”,以“新”的音响组织方式来体现诗词中所描述的“音声”特质以及对宋代词乐的历史观照。
第三辑中姬骅的《洛阳·春》直接引用了河南洛阳地区的曲剧音调,并融入少许“时代性”气息进行创作,以描绘今日之洛阳草长莺飞、繁花锦簇的早春光色。赵子翔的《醉·舞倾城》则通过月影凄迷、露华零落的联想,描绘出琼楼玉宇亭台楼阁之上,一曲霓裳舞,犹如双栖雪鹭,夜寒惊起的画卷。纵观三辑21部作品,武汉音乐学院的作曲家们用音乐创作深刻地体现了自己对中国文化的认同,其间也透露出根植于作曲家灵魂深处的民族音乐基因。他们正是将多元的民族元素与音乐有机结合,以不同的角度创作出多种多样的音乐意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