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 雪
大学出版社作为高校教材出版的中坚力量,在教材建设方面取得了重要成绩,但同时也存在缺乏出版特色、编辑队伍素养有待提升、融合发展路径不清晰等一系列问题。本文仅以清华大学出版社教材建设为例,结合党和国家相关教材出版精神,探讨”十四五“时期大学出版社打造高质量教材精品的实践路径。
抓好导向,全面贯彻党的教材建设方针。大学出版社要服务于中国高等教育事业“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牢记教材建设的责任和使命,把传播先进文化的理念贯穿到教材策划、编辑、出版的全过程。首先,大学出版社要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及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关于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教材体系建设的重要论述,不断增强把关意识、建好把关机制、提升把关能力。其次,大学出版社要坚持以《全国大中小学教材建设规划(2019~2022年)》为指导,全面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课程教材,落实新时代新要求,加强系统设计,确立教材建设的“魂”,即作为教材组稿、编写的指导思想,也作为高校教材时代性的根本标准。例如,清华社认真贯彻新时代党的教材建设方针,制定《清华大学出版社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实施细则》《清华大学出版社重大选题备案管理办法》,严格审核作者的政治背景和历史表现,对哲学社会科学类教材进行全面自查,重点审核教材中的政治倾向问题、民族宗教问题、地图问题,从源头保证教材正确的政治导向和内容的先进性。
聚焦精品,锤炼高校教材出版特色。作为高校教材出版的主阵地,大学出版社要将高校教材出版作为一项战略工程抓紧抓实抓好,打造无愧于时代的教材精品。首先,大学出版社要坚持“双效”统一,以“内容为王”的理念实现出版供给侧结构改革,从源头抓起,提升选题策划水平,以有思想、有创意、有价值的优质内容构建优质的教材出版体系。其次,大学出版社教材建设要注意突出思想性、体现时代性,结合中国改革发展的实际,结合高校教学发展的实际,结合当代学生思想生活实际,以对国家和人民高度负责的态度策划内容精湛的各学科专业教材。例如,清华社坚持教材出版研究先行,以精品内容为核心驱动,秉承基于课程研究的教材出版理念,与教育部高等学校各相关教学指导委员会、高校以及研究机构合作开展课程教学改革研究工作,出版了《中国信息系统学科课程体系》《培养计算机类专业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中国机械工程学科教程》等一系列的课程教学改革研究报告,并以此为基础进行教材建设,促进了高等学校相关专业的教学发展。
强化队伍,夯实高校教材出版质量基石。 教育部印发的《普通高等学校教材管理办法》强调,要处理好规范管理与学术创新的关系,鼓励高水平学校和专家编写教材。大学出版社要着力打造政治强、业务精、品德优、学风正的作者队伍和编辑队伍,努力构建与教育强国相匹配的高质量教材出版体系。首先,大学出版社要加大对高校相关学科带头人和学术团队的支持力度,遴选一批政治素质过硬、学术水准顶尖的作者队伍撰写教材,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原创性教材精品。其次,大学出版社要不断培养和提升教材编辑的政治素养、专业素养,充分发挥大学社编辑在高校学科领域的专长和特殊优势,把出版的教材打造成专业领域的精品。例如,清华社着力打造高素质专业化的教材建设队伍,一方面,不断完善编辑培训考核和激励机制,培养编辑的使命感、责任感和荣誉感,创新实施《清华大学出版社“导师制”培养管理办法》《首席策划编辑实施办法》等制度;另一方面,聚集数百位两院院士、长江学者、国家级教学名师等优秀的作者资源,通过重点教材建设锤炼团队工匠精神,使得优秀教材的比例、教材的总体内容质量和编校质量进一步提高。
技术赋能,推进高校教材出版业态创新。大学出版社发展要以读者为导向、以服务为重点、以技术为支撑实现教材出版转型升级。首先,大学出版社要加强教材的创新性与连续性,利用虚拟仿真、云计算、大数据分析等新技术改善内容设计和用户体验,规划重构教材知识体系,突破传统纸质教材内容边界和传播渠道,用更加丰富的科技手段策划出体现新时代技术发展趋势的精品教材。其次,大学出版社要加强教材的立体化开发,通过技术支撑将纸质教材与多形态的富媒体资源相关联,满足学生个性化、自主性和实践性的学习要求,以多元介质的新形态教材为广大高校师生提供现代化的整体教学解决方案。例如,清华社坚持内容创新与技术创新双轮驱动,实现内容建设与融合发展的有机互动,密切跟踪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基础教育改革新动向,加快创新教材建设及数字教学平台升级,逐渐形成了三种新形态教材形式,即“书+资源”“书+数字课程”和“书+专有平台”,加快清华社品牌建设与转型升级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