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鹭鹏
文化产业是国家大力发展的战略性支柱产业,也是世界各国文化竞争的制高点。杨吉华是国内长期研究文化产业政策为数不多的学者之一,其博士毕业论文《文化产业政策》也是国内最早系统研究文化产业政策的论文,这篇博士论文获得较高的社会评价,一直是国内研究文化产业的重要参考文献。博士毕业后,杨吉华一直在高校从事文化产业的工作和研究工作。时隔十四年,他修订的这部毕业论文正式出版。
文化产业由十几个行业组成,这些行业既有共性也有特殊性,要把这样一个复杂领域的产业政策讲清楚并不容易。该书采用国内外经典的产业政策的研究范式,聚焦于文化产业结构政策、文化产业组织政策、文化产业发展政策。这样做能抓住问题的本质,直陈文化产业政策的实质性问题,把握文化产业政策实践的一般规律。
从国内近几年出版的文化政策著作来看,这种研究思路和框架结构优点十分明显。正是这一高屋建瓴的研究方式,使得该部书稿的基本框架和观点即使经过十几年仍然经得起推敲。
该书在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方面也可圈可点——阐述我国文化产业政策实践历程、存在的问题以及问题产生的原因,指出我国各级政府出台的文化产业政策固然对各地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功不可没,但实践中还存在“缺、弱、变、散、乱、粗”等问题。十几年过去,从我国各地文化产业发展的实践来看,一些地方文化产业的结构转型升级缓慢,产业组织优化起色不大,区域发展不平衡,产业创新能力弱,缺乏具有国内外影响力的文化品牌,根源在于文化产业发展的GDP思维,用功利的眼光看待文化产业。这种思维不改变,文化产业发展中的产业结构、产业组织、产业发展等根本性问题就难以真正得到解决。
《文化产业政策研究》强调,我国文化产业已经进入全面过剩时代,过剩已经是我国文化产业的常态,文化产业也由此转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原有的政策思路已经不能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政策的转型势在必行。
沿袭过去的政策思路、政策模式将使文化产业发展陷入巨大的风险与被动。国内那么多沉淀产业园、人造景观、特色小镇、影视项目就是明证。原有的政策红利逐渐衰减,这对各级政府的政策创新能力提出重大考验。这些观念显然富于远见,也是对过去国内部分学者提出的“战略性短缺”理论的反思。
各个地方文化产业发展的竞争本质上是文化产业政策的竞争,谁能够在竞争中取胜,谁就能获得文化产业发展的最大优势。该书把文化产业政策的本质问题呈现在读者面前,为我国的文化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效的思考方法和努力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