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国宏
近日,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王训明研究员任主编,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兰州大学共同编制的《青藏高原荒漠生态系统系列图》由中国地图出版社出版发行。
青藏高原是我国面积最大、世界海拔最高的高原,被誉为“世界屋脊”“亚洲水塔”“地球第三极”,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生态文明建设的重点地区之一。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向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队致贺信时强调,希望科考研究着力解决青藏高原资源环境承载力、灾害风险、绿色发展途径等方面的问题,为守护好世界上最后一方净土、建设美丽的青藏高原作出新贡献。
该系列图基于2019~2020年青藏高原荒漠生态系统考察成果编制而成,为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的重要成果之一。该系列图包括《青藏高原荒漠生态系统类型分布图》《青藏高原荒漠生态系统荒漠化发展趋势图》《青藏高原荒漠生态系统农牧业适宜区分布图》三幅专题地图,成图尺寸为1068毫米×745毫米,地图比例尺为1︰300万,地图投影采用等角圆锥投影,全面系统地呈现了我国境内青藏高原荒漠生态系统空间格局、发展状况以及区域农牧业发展潜力等,填补了该类专题地图出版的空白。
《青藏高原荒漠生态系统类型分布图》以表现我国境内青藏高原荒漠生态系统空间格局为目标,专题地图内容采用两级分类呈现。一级类包括裸地、荒漠和半荒漠三类,其中裸地包括盐碱地、沙地、戈壁和高寒裸地4个二级类,荒漠包括盐渍荒漠、沙质荒漠、砾质荒漠、高寒荒漠和灌丛荒漠5个二级类,半荒漠包括盐渍半荒漠、沙质半荒漠、砾质半荒漠、高寒半荒漠和灌丛半荒漠5个二级类,共计14个二级类。《青藏高原荒漠生态系统荒漠化发展趋势图》以表现我国境内青藏高原地区荒漠生态系统发展状况为目标,以单位面积的净初级生产力净变化概率(即荒漠化发展概率)作为专题地图的填充内容。《青藏高原荒漠生态系统农牧业适宜区分布图》以表现我国境内青藏高原荒漠生态系统区域农牧业发展潜力为目标,分别以小麦、枸杞、青稞三种主要作物的适宜种植区和单位面积羊单位承载数量作为专题地图内容,并以农作物适宜种植区在上、放牧承载力在下的顺序叠放数据图层。
基于上述地图统计,青藏高原当前荒漠生态系统总面积约为106.54万平方千米,约占境内青藏高原总面积的38.23%,主要集中分布于高原西部。生态发展趋势总体呈现自西北向东南好转的空间特征,其中63.31%的面积存在荒漠化加剧的风险,主要分布在西北部山麓地区,而高原腹地主要以荒漠化逆转为主。荒漠生态系统区域农牧业发展潜力整体较低,仅有0.94%的区域适宜于作物种植,而放牧承载力普遍低于150羊单位/(平方千米·年)。当前青藏高原荒漠生态系统不利于大规模发展农牧业生产。
该系列图采用折叠盒装式装帧设计,以方便读者携带和保存。盒中附带的编制说明书能帮助读者深入理解地图内容。该系列图可为青藏高原荒漠生态系统保护、荒漠生态系统的产业布局、荒漠生态系统的资源开发利用和当地社会经济发展规划等方面的工作和研究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