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 政
《诗意的光亮》是杨九俊先生《幸福教育的样子》系列的第5本,是关于教育的理想与实践的作品。在理想中,杨九俊认为教育应该是“幸福”的。我们的教育应该是幸福的,理所当然,在实践上,我们的教育就应该是幸福的样子。从理想到实践,是这样的逻辑关系:幸福就是心情舒畅的境遇和生活,幸福教育的目的就是使受教育者为了幸福而成长,并能够把幸福惠及他人,融入生活。于是,从现代教育体制的主要环节看,教育就应该是办幸福的学校,做幸福的老师,培养幸福的学生。
在社会成员上升通道不畅,整个社会都弥漫着成长与成功焦虑的当下,有关教育的批判性话语毕竟具有相当的心理接受场域,并因其话语风格的特点而能使受众获得释放性快感。相对而言,杨九俊先生的教育话语则属于“建设派”,对建设性话语,我们需要的是耐心。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毕竟,我们最终的目的是解决如何做,如何才能做得更好。
按现代社会分工理论,杨九俊属于社会技术管理阶层,他长期担任教育行政与教育科研管理工作者,是现行国家教育体制的核心参与者,不是一个教育旁观者。他不但承担着国家教育意志传达与实现的职责,还必须寻找实现的理想通道与增效途径,说得通俗一点,杨九俊是教育的厨师,不是教育的食客,他的工作是为了不断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美好教育的向往,而不可能置身其外。
在我看来,杨九俊是一个务实性也就是实践性的教育家。他当然有形而上的教育理念与教育理想,但他更重教育现场。教育是理念与理想,但这些是从教育实践中生长出来的,是与教育各个环节和要素密切相关的。杨九俊关注的是中国基础教育。教育要幸福,要让每一个教育主体在教育过程中感受到幸福,这是理想。但是,我们不能只是反复地宣示、阐述这一理想,更重要的是实践。因此,幸福教育的关键是接下来的两个字,“样子”。样子是实存的,是已经发生和正在发生的,是教育人的行为,如果要说从《幸福教育的样子》到这一本《诗意的光亮》最有价值的部分,我以为就是对一个个教育样本的描述与考察。这不仅仅是一篇篇专题研究报告,这是当下教育现状的田野调查,只不过这样的田野调查是有目的的,是为了寻找与验证一个大的理想,这样的田野调查自然是辛苦的,但更是欣慰的,它给了杨九俊信心。幸福教育是理想,更是实践,幸福是抽象的,更是具体的,它就在中国的教育大地上。一个卓越的教育家就应该这样,他在创造,更在发现,教育固然需要构筑形而上的理论体系,但更需要脚踏实地地寻找、发现、试验、培育与呵护,善良、真诚、专注的教育家总是善解人意的,他能从朴素的教育行为中发现价值,能够从自在的教育实践中发现自觉,能从萍末发现未来的教育之风。他能集众人之智,形成浩大的教育能量。幸福教育是他的理想,更是他行走在教育大地之后凝聚成的教育思想共同体。
在当今的教育家中,杨九俊是一个自觉讲述教育故事并且能够讲好中国教育故事的人。一个教育家在表达自己的教育理想时讲不讲故事不仅是个人话语风格的问题,它本身就是其教育观的体现。在杨九俊看来,在教育中,是实践优先,是过程优先,是教育人优先,而能够体现这三个优先的当然是在教育现场中发生的故事。杨九俊将教育故事讲成了这样的一种故事,它是预先设计的,因此,我们从中可以看到教育者的思想;它是由所有教育参与者共同完成的,因此,我们从中可以看到人的状态,在不同的故事情节中不同人的状态;它是一个灌注的整体而又可以切分的过程,因此,我们既可以整体考察发生发展的逻辑又可以进行局部的微观解剖;它是有影响力的,具有长尾效应的,因此,我们可以研究它的接受效果,可以进行反复的解读。需要着重指出的是,当一个教育家将故事作为方法时,他所讲述的故事就不仅是已然发生的一切,未来的、可能发生的教育也会以故事的方式呈现出来,而这样的故事更能体现教育发展的必然性,更真实。杨九俊对未来教育的描画,对课程、教材、教学的尝试都是面向未来的,它们也是幸福教育的样子,是在把握教育发展必然性基础上的畅想,是教育之诗。而所有这些,不都是教育思想与教育理论的基料与酒坊吗?正是通过大量的已然与必然的教育故事,杨九俊酿出了幸福教育的美酒佳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