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出版报道/编辑手记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到后厨,看史家如何制作文化史

  ■吴 晶(中译出版社编辑)

  我从小对文史类书籍有较浓的兴趣,但对一个问题一直不解:历史是实人实事,为什么同一个历史人物的形象在不同史书中会千差万别、甚至截然不同呢?

  随着阅历和知识的增长,我知道了史学与文学著作一样,都是作者观点的表达,但我仍一直希望有人对其原因给出更为系统的说法。直至读了张昭军教授所著《中国文化史学的历史与理论》(人民出版社2022年1月版),才让我豁然开朗。

  同书名一样,这是一部专业性很强的学术著作。作者写作花费了15年时间,全书的布局和编辑别有用心,左图右史,内容并不难解。上编讲史学史,下编讲史学理论,即探讨中国文化史是如何写成的,为什么研究文化史,今后如何研究文化史。最吸引我的是上编所写的五个人物:梁启超、胡适、章太炎、柳诒徵和钱穆。

  读罢该书可知,中国文化虽有四五千年历史,但现代意义上的文化史著作是从1902年梁启超发动的“史界革命”开始的,距今不过120年。今天世人对中国文化的认识和整体印象也并非直接来自古代,而是近代的产物。其中,上述五位历史学家荜路蓝缕,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梁启超是一个百科全书式的人物,开风气之先。20世纪初,他发动“史界革命”,重新研究和书写中国历史。作为改良主义的启蒙思想家,他批判中国古代的政治和社会,主张学习西方和日本,写人民大众的文化史,今天中国人的一些历史常识就是由他较早提出和传播的。

  胡适的贡献是将西方的社会科学方法引入中国文化史研究。不过,他虽然推进了中国文化史的现代化和世界化,但用西方的理论方法研究中国文化,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中国历史的“西化”,割裂了中国文化的精神。

  章太炎是著名的国学大师,对中国文化的优缺点有清醒的判断。他认为梁启超、胡适等人对于中国文化的整体评价过于负面,从而提出“依自不依他”,强调各民族的历史和文化传统各有其合理性,不能舍己之长,失去自身的立足点。

  柳诒徵所著《中国文化史》被胡适称为中国第一部系统的文化史著作,直至今日仍在畅销。他将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与新史学的形式结合在一起,提出中国文化的根本在“礼”,中国人以礼立国,以礼为教,其观点在新文化运动时期有纠偏的意义,也受到当下国学爱好者的重视。

  钱穆是著名的国史大家,著有《中国文化史导论》和《国史大纲》,站在民族文化的立场上,强调中国文化具有历久弥新、可大可久、重视和平、生生不息等优秀传统。当时抗战处于最为艰难的时期,这两本书消除了国人消极、悲观的情绪,振奋民族精神,增强抗战必胜的信念。

  《中国文化史学的历史与理论》出版后受到学术界广泛重视,对于像我这样的普遍读者来说,它帮助我深入认识中国文化,知其所以然,感觉收获良多。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古籍出版专刊/社长总编谈
   第03版:古籍出版专刊/社长总编谈
   第04版:古籍出版专刊/广告
   第05版:古籍出版专刊/广告
   第06版:古籍出版专刊/社长总编谈
   第07版:古籍出版专刊/社长总编谈
   第08版:古籍出版专刊/广告
   第09版:古籍出版专刊/广告
   第10版:综合
   第11版:古籍出版专刊/推荐书单
   第12版:古籍出版专刊/广告
   第13版:古籍出版专刊/广告
   第14版:出版报道/专题
   第15版:出版报道/专题
   第16版:古籍出版专刊/优案推介
   第17版:阅读/鲁迅文学奖
   第18版:世界出版
   第19版:分销新视野/出版社自播
   第20版:出版报道/编辑手记
   第21版:资讯
   第22版:精品精荐
   第23版:精品精荐
   第24版:精品精荐
刘墉《人生便利店》:为读者开一家店消解人生所有不便
一部心理学经典巨著是如何“出圈”的?
到后厨,看史家如何制作文化史
做书这件事,心爱是根本
1000本纸质书+5万个杯套,读客和茶百道都“杀疯了”
中国图书商报出版报道/编辑手记20到后厨,看史家如何制作文化史 2022-08-30 2 2022年08月30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