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艳燕(中国中医药出版社有限公司古典医籍编辑部负责人)
米齐悦(中国中医药出版社有限公司总编办公室专员)
2015~2021年,我社年出版古籍新书品种151种,获得古籍出版资助的资金总额为1232万元,入选国家古籍整理出版资助的项目有2种,已出版的重大成果包括:《中国古医籍整理丛书》(400余种,中医药古籍保护与利用能力建设项目)、《古代中医伤科图书集成》(10种,2020年度国家古籍整理出版专项经费资助项目)。
近十年来,党中央对古籍事业的高度重视和关怀,为古籍出版工作不断攻坚克难、砥砺前行提供了根本保障。主管部门加强指导和监督,并通过立项方式给予支持。古籍出版单位充实项目储备,制定整理规划,强化品牌意识,推进数字融合,创新人才机制,推动古籍出版高质量发展。在各方共同努力下,我国古籍工作取得了长足发展与进步。
目前,古籍整理出版工作还存在一些显而易见的问题,具体到中医古籍图书市场,主要表现为旺盛需求带来繁荣发展机遇的同时,也引发了不规范竞争。比如部分畅销品类如《黄帝内经》《本草纲目》《伤寒论》等,在市场上存在大量同质化产品;大部分古籍图书经济效益较差,需3年销售周期才能实现盈利,编辑很难达到经济效益考核指标;版本调研与利用困难、编校人才不足、整理质量参差不齐。
为此,我社提出了“整体规划、全面覆盖、有序出版、以老带新”的出版方针,通过承担国家级重点古籍整理出版项目等,推动古籍出版高质量发展。近年来,我社古籍出版享受了前期工作的“红利”,包括《明清中医临证小丛书》(80种)、《明清名医全书大成》(30种)、《唐宋金元名医全书大成》(20种)、《珍本医书集成》(全4册)、《三三医书》、《中医经典文库》(100种)等一系列古籍的出版,为后续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同时,培养了一批古籍编辑人才,“中医药古籍保护与利用能力建设项目”《中国古医籍整理丛书》有400余种,工程量大、参与人数众多、校注水平良莠不齐,我社遴选高年资、高水平编辑,安排全员培训,制定三审、三校、质检工作细则,不但圆满完成出版任务,而且提高了编辑的专业水平。
古籍整理出版工作是百年大业,正如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新时代古籍工作的意见》所提出的,要坚持统筹布局,加强顶层设计和规划部署,确保古籍工作协调衔接、一体推进。
当下,读者对中医经典古籍的普及读物有很大需求,当当网上以“黄帝内经”“白话解”为关键词能搜索的商品数百种,除医学专业出版社,更多由地方科技、其他专业出版社出版,其学术水平恐难保证。其实,优秀的古籍普及版本编写难度不亚于校注本,需要相关政策支撑,更需要上级单位、主管部门的指导与支持,给予古籍校、注、译工作应有的学术地位,从而吸引最高水平的作者群,整理出版中医古籍的传世版本。
同时,高质量的古籍整理出版工作需要高水平、高素质的古籍出版人才,包括整理和编校人员。2001年以来,古籍办已经举办了19期全国古籍整理出版编辑培训班,建议将这些优秀的课程录制为视频课,使资源利用最大化,让学员能够做到“学习—实践—复习”,将课程内容落实到工作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