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答才 冯新宏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最近出版了田文棠教授的新作《华夏文脉:〈诗〉〈易〉〈书〉》。全书7章30万言,以凝练的文字和高度的概括力,比较精准地阐释了《诗经》《易经》《书经》等中华元典的核心内容,清晰地梳理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形成、演进和发展的历程,深刻地剖析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双线纽结整合模式的结构特征。
第一,该著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的深刻解读。书前一前言性质的《给华夏文化一个完整的定义》写道:“华夏文化,就是早在3000年前,西周先民为了赓续传承炎黄文明、延伸商周文化,到中原地区‘肇造我区夏’,形成的以国家、族群、政权、天下、制度、思想‘六位一体’的农耕实体文化。”作者认为,这一文化不但在《诗经》《易经》有其真实身影,而且也能在《尚书》《逸周书》《周礼》《易礼》《礼记》及有关考古发掘的历史文物与文献中得到明证。作者从6个方面先后详细论证了农耕实体文化在《诗》《书》《礼》中的充分展现后得出结论:农耕实体文化所传承发展的强大精神遗产和传统美德,大都是在“大智慧”“大爱心”“大慈悲”的大视野下形成的。该著一开卷就开宗明义、提纲挈领地给华夏文化把准了“脉”,找对了“根”,而且给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精准的“定义”,更将全书内容同书名高度统一起来了。
第二,该著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脉络的清晰梳理。第6章与其说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生成发展整合模式结构特征的概括,毋宁说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脉络的清晰梳理,而且上下5000年,详梳细理,贯通古今,能让一般读者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清晰而全面的认识和理解。这章共分11节,勾画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的脉络,有两个亮点:一是符合历史实际,而且主线突出,副线清晰,支线明了,把中国思想文化发生、发展的历史进程说清了道明了,既体现出作者对传统文化发生发展历史的充分尊重,又标示了作者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脉络高度的概括能力。二是作者能把“五四新文化开启了中国红色洗礼”“改革开放是中国走向富强的必由之路”“新时代‘一带一路’倡导世界文化多元互通”也定位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成和发展的长河中,即把最近100年文化发展放到5000年文化、文明的长河中去考量,这是很有新意的。尤其是“改革开放是中国走向富强之路”本是改革开放40多年来新中国发展的一条成功经验,也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之重要途径,作者把它放到5000年文化史、文明史中来阐释,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的适时更新,是思想上的与时俱进。
第三,该著是普及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的简明教材。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古代的中华文化典籍卷帙浩繁,现代的中华文化传播及研究图书更是汗牛充栋。除专门研究人员外,普通读者一般是很难读完的,即便读完也未必能完全读懂,更遑论掌握其精神要义。《华夏文脉》为普通读者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了便利条件,一是可免选书之苦,二是免文言之苦。
第四,该著体现着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文化自觉。历史研究强调“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注重历史研究的“资政育人”功能。文化研究也如此,不仅要探讨文化的本真,更要传承、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华夏文脉》不仅充分体现了这一点,而且很好地做到了这一点。该著最后专设一章“复兴华夏文化与传承华夏文脉”。“传承”表明作者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阐释的文化自觉,而“复兴”更彰显了作者对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文化自信。当然,“传承”与“复兴”,也是作者研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目的所在、情怀所系。在这一章,作者不仅对中国文化思想史上的传承、创新成就进行了比较全面的总结,而且对现时代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着比较深邃的思考。可以看出,作者探讨华夏文脉,阐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在于传承华夏文化,复兴华夏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