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出版传媒商报记者 聂慧超
《三体》最近最受关注的话题,要数其漫画版的新鲜出炉。2月15日,由幻创未来漫画团队创作,果麦文化出品的《三体漫画》正式上市,首日发印量超40万册,码洋超1872万,霸榜京东图书经典动漫榜热卖榜榜首、当当新书热卖榜动漫/幽默榜榜首,同时还登上抖音热榜种草榜第10位。《三体》作者刘慈欣在相关宣传视频中表达了对这一改编成果的肯定,他认为与文字相比,科幻可能更适合用画面来表现,而《三体漫画》的出现弥补了这一遗憾。
众所周知,《三体》的成功,无疑拉高了科幻小说的天花板,也打开了科幻IP改编的大门,电影、动漫、电视剧,改编剧目轮番上演,让这一作品的IP愈发水涨船高,成为资本抢夺的资源,《三体漫画》自然不例外。
果麦文化产品总监夏言用“谨慎”和“较真”来形容这场“抢IP”的经历。他清晰地记得,当《三体》漫画改编这一项目在2019年科幻大会上公布后,果麦文化第一时间向项目组表达了合作的意愿。期待之余,大家对这一项目的风险也是有预期的。“国内读者对漫画的消费习惯刚刚养成,市场空间有限,而漫画本身就意味着大体量和大成本,所以即使是《三体》这样的大IP,我们在策划期间也非常谨慎。不仅纵向对比了市场上所有《三体》衍生品的市场数据,还横向参考了所有原创国漫和漫改作品的数据。”
拿到改编权后,大到如何高质量地实现从科幻小说到科幻漫画的改编,小到如何提炼情节线索,如何通过简洁的陈述语言和对话去塑造人物角色、交代硬科幻所承载的科学科技信息,如何通过更好的画面去呈现场面、人物状态尤其是科幻场景,都是出版过程中需要一一克服的硬核考验,自然也是版权方递给果麦文化的第一张试卷。
2020年春夏之际,果麦文化向版权方提交了详细的出版计划,大概有几十页,精细到怎么分册、怎么定价、怎么打磨产品细节,并且和权利方恳谈了一次。“这次交谈时间不长,但令我印象深刻。这次谈话让我们确信彼此是一样较真的人,事后证明也的确如此。可能就是这种较真,让我们最终获得了版权方的信任,拿到漫画版改编权。”夏言说。
这份认可背后,离不开果麦文化对于科幻产品线的扎实深耕与创新探索, 以及它稳步上升的商业价值。据夏言介绍,目前果麦的漫画产品线主要有两大类,一类是经典作品的自研图像化,比如《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的漫画版。另一类是第三方漫画作品的出版,《三体漫画》就属于这一类。近年来,负责漫画产品研发的团队不断壮大,包括产品经理、设计、技术、印制等十余位人员,如果加上营销、品牌、渠道等部门,提供助力的人员则多达几十位。
基于国家层面对科幻作品与文化产业的支持也是《三体漫画》成功打造的重要因素。据了解,《三体漫画》项目还获得了2020年“原动力”中国原创动漫出版扶持计划助力。
《三体漫画》这部被寄予厚望的作品,出版过程承载着极大的压力。在这股压力下,果麦文化的出版效率却很高。据夏言介绍,整套书从拿到文件到最终上市出书,跨度不到一年半。营销阶段,在摩点众筹21天以87万元收官。“这对出版物来说可以说是一个非常高的数字,对果麦来说也是一个新的纪录。”
高效的出版不仅基于《三体漫画》团队前期做了细致的准备,还离不开果麦文化近年来摸索出的营销方法论。夏言表示,果麦文化近两年着力发展新媒体矩阵,进一步优化互联网营销打法,以“流量云”为抓手,实现了多款图书的畅销。这些方法论经过多次验证证明是有效的。基于这一方法论,《三体漫画》的宣发以to C带动to B的方式展开,配合《三体》电视剧的完结时间点,以《三体》小说的粉丝和《三体》电视剧的粉丝为第一批受众,靠话题和口碑实现破圈。“这让我们更加坚信,好的产品才是打开市场的第一要素。”
这次经历,让夏言对国漫市场有了进一步思考:目前国漫仍处于起步阶段,一方面是国漫创作经验和优质内容不足,这只能靠时间去积累;另一方面是配套支持有待加强,商业链条有待完善 ,读者消费习惯有待培养。市场信心不足也会导致优秀内容出现后,企业不敢贸然进行开发。因此,真正实现国漫产业化,需要出现更多成功案例,建立信心,进而带动更多优秀的力量进入这个领域。“在读图时代,漫画一定是下一个内容孕育池。我们相信《三体漫画》的成功可以增强这个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