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韬奋出版奖设立于1987年,每三年评选一次,是我国出版行业最高的个人荣誉奖,旨在充分发挥优秀出版工作者的先锋模范作用,带领广大出版工作者多出精品力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前不久,经过严格的评选程序,中国出版协会公布第十四届韬奋出版奖获奖名单,30名获奖者荣膺这一出版业最高殊荣。本报采访了本届韬奋出版奖获奖者,希望从众多出版前辈的从业经历中汲取宝贵经验,为后来者提供滋养和力量。本期是获奖者采访实录的第二期。(上期链接:2023年3月24日2~3版《出版人生——他们树立了标杆和榜样》)
首先非常感谢韬奋出版奖评委会的认可。但并不意味更多,工作还得接着做,也不会因为突然得了奖工作状态就会发生变化。能够在人民文学出版社这么好的平台上工作是一种幸运,有了这种幸运,如果不好好工作,就是对自己的生命不负责任。往大了说,是对读者、对作家、对上级领导单位的不负责任,评奖不评奖,我们在这个岗位上,都应该有这样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一辈子做出版,所有的付出都值得
■臧永清(人民文学出版社社长)
28年的出版工作,我印象比较深的是在春风文艺出版社做副总编辑的时候。那时春风文艺出版社因为“《上海宝贝》事件”停业整顿了11个月,经济上跌到了谷底。我去的时候整个出版社20来个人,在岗在职的编辑一个都没有,只有一位退休的老同志带着2个实习生,就是编辑队伍的全部了。有几个做发行的,有2个做印制的,其他都是二线岗位,从团队状况来说,结构严重不合理,能力也不强。
因为没有编辑,出版社人才队伍状况不好,导致很多作家都以为春风文艺出版社没了。外面欠了很多钱,上门讨债的人也多。就是在那样的情况下,我们开始了出版工作。回想起来,那段时间真是苦。我记得我每天都要工作到凌晨两三点钟,大量的稿子是我在组,一开始是自己组,后来是带人组。另外,我担任了很多书的责任编辑,当责编就要看稿子,我经常工作到凌晨,那时候东北冬天的凌晨室内真是冷,我因为看稿子经常感受到那种冷。就是在这样艰苦的努力下,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整,春风文艺出版社重新步入发展正轨,同时也出版了一批在全国有影响的畅销书。回想起来,那段时间,工作苦一些累一些,但人的干劲十足。因此,尽管我在春风文艺出版社的工作时间并不长,但是我对这家出版社的感情很深。
在人民文学出版社工作这几年给我的印象更深。这几年大家看到这个老牌国家级出版社重新焕发了青春,不论是社会效益还是经济效益,这些年都在不断增长。在经济上,出版社的销售收入和利润翻了多番。从社会效益上看,这些年,我们的书获得了很多国家奖。当然,在各大榜单上,我们的书更是常客。仅2022年,人文社获得的国家级奖项就有8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安妮·艾尔诺的代表作《悠悠岁月》也是我们出版。
和在春风文艺出版社不同,在人文社更多是我来定发展方向。每一次做决定对“一把手”来说,都是艰难的选择。方向偏了,会走很多弯路。好在这几年人文社的方向、路径的选择还都是对的,或者说绝大多数是对的。
人文社发展到今天,再像过去那样实现跨越式发展确实有些困难,但我们不会停止探索的脚步。第一,进一步做强主业,我们还是要在传统出版上扩大规模和影响。当然这些年我们也一直在做这方面的努力,人文社在古今中外的文学出版上,做成了很好的闭环,就像一个坚固的城堡,用四类作品堆砌成厚厚的城墙。人文社接下来要进一步做大规模、做大影响。第二,在融合发展上继续努力。融合发展是趋势,我们要充分用好人文社古今中外文学经典IP的潜能,比如开发电子书、有声书,拓展文创、教育培训等,都是适合人文社融合发展的路径。这两年我们试图在做好文学出版的基础上尝试新的出版领域,就是要把人文社从文学的专业出版社发展成相对综合的出版社。因此前年人文社成立了社科图书出版中心,去年又成立了少儿图书出版中心,我们要在稳固做好文学出版的前提下,做好社科出版、少儿出版。
说起我的出版职业生涯中最大的亮点,我认为我的这份工作就是我的亮点。如果我60岁退休,到时我做出版正好30年,30年我无怨无悔,出版可能是最适合我的工作。我认为用作品影响别人是一件非常伟大、非常高尚的事情。所以,做一辈子出版,所有的付出都值得。另外,令我欣慰的是,我在每一个单位每一个岗位上,都做出了那个时候应该做出的成绩,还留下了一些东西。
在可预见的未来,用3句话概括出版趋势,第一是“强者愈强,弱者愈弱”。未来对于小型出版企业来说,生存可能会越来越难。第二是“无营销不销售”。这是疫情发生以来最明显的行业趋势。第三个是“好书是一切”。没有好书如何做到融合发展?好书是我们这个行业能够发展得更好的根基。
寄语年轻编辑:年轻人就是要不断努力,在工作中创造自己的历史。从个人角度来说,在并不是夕阳的出版产业中,你所出的书影响的是别人的心灵,出版行业能够被人认可,就是因为好作品而不是赚了多少钱,虽然没有钱肯定不行,但赚钱绝对不是最终目的,出版人的最终目的一定是出好书。认认真真出好书是偷不得懒的,所以要把做好书出好书作为自己的职业理想,这是我对年轻人的忠告。最后,不论是人生规划还是职场选择,一定要选最难的路,这样才能真正有好的成绩。想每次都找到捷径是不可能的,如果我们把难走的路走好了,最后的结果肯定是最好的。(张馨宇 采写/整理)
作为出版人,韬奋出版奖是个人的最高荣誉了。感恩这个时代,感谢一路走来的陪伴者、扶持者。我自己深切感受到,新时代以来,对外翻译出版担负着更加光荣也更为重要的使命,发挥着更加重要的作用,这个荣誉体现了对外宣出版工作的高度重视和充分肯定。作为外宣出版的一分子,能获得这个荣誉,倍感荣幸也至为珍惜,更感肩上的责任。我将倍加珍惜过往,发扬践行好韬奋精神,无愧于这份崇高荣誉和出版人的初心使命。
以书为媒 让世界更好地读懂中国
■胡开敏(外文出版社党委书记、社长、总编辑)
去年8月,在外文出版社(以下简称“外文社”)成立70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给我社5位外国专家亲切回信,对全社予以祝贺勉励,为做好新时代对外翻译出版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躬逢盛世,幸莫大焉。从2014年开始,我全程参与了《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的编辑出版和发行宣介工作。我们说,思想耀世,著作华国,《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的编辑和翻译出版,是开创性、标杆性的,对习近平总书记思想的国际传播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我有幸参与并组织实施了该书第一、二、三、四卷中文版和多语种版的全流程工作,从编辑审校、印制出版到推广发行、国际合作,全力以赴用最高标准、最高质量、最高水平圆满完成了这项光荣使命。目前该书已在全球出版37个语种,发行到世界170多个国家和地区,成为改革开放以来影响最大的中国领导人著作。对一个出版人来讲,能够亲身参与到习近平总书记著作编辑翻译出版发行宣介的伟大事业中,为传播习近平总书记思想、让世界更好读懂中国、促进中外文明交流互鉴,作出自己的一份贡献,是莫大的荣耀。
在这么多年的外宣编辑出版生涯中,有太多的人和事令我受教终生、难以忘怀。这里讲一个小故事。2017年我们从一则新闻中知道厦门大学有一位美国教授叫潘维廉,他曾经在驻台美国空军服役,退役后周游世界来到厦门,喜欢并爱上这座城市,从1988年定居厦门后,一直与在美国的父亲通信,介绍他在中国的生活、工作,打消美国亲人对他的担心和对中国的误解。我们敏感地意识到这可能是一个独特的中国故事的讲述题材,我马上赶到厦大跟潘教授见面深谈,并到他家里看了他当年给父亲的大量信件。由此我们迅速策划了《我不见外——老潘的中国来信》,从他给美国家人的上千封信中,精选了其中的47封,以中、英、法、西、德等多语种陆续出版,该书因其家书的独特角度和内容的真实可感,出版后引起轰动,为外宣出版探索了一种新的有效路径和做法。2018年底该书出版后,作者写信汇报并把新书寄给了习近平总书记,2019年农历春节前夕,“老潘”意外地收到了习近平总书记的亲切回信,习近平总书记向他祝贺新书出版,并高度赞赏他的“不见外”精神,鼓励他继续写好精彩中国故事。作为这本书的策划者参与者,我也备感荣幸备受鼓舞,这也是自己职业生涯中引以为自豪的小书大故事。
图书是国际社会了解中国的重要途径。外文社近年来的多语种出版选题,紧盯国际社会对中国内容的阅读需求,及时反映了当代中国发展进步,扩大了中国话题内容的国际影响力,在外宣出版品牌建设和中国文化走出去方面产生积极且重要的影响,连续荣获中国出版政府奖先进出版单位称号、“2020年度中国好书-年度特别荣誉奖”等。
我认为,未来出版业有三大趋势,一些市场敏锐度高的同业已经在布局和发力了。首先是“技术赋能”,5G、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新技术在出版领域的深度应用,推动行业走上“新赛道”,电子书、有声书、数据库、直播带货、社交平台销售等竟已有落伍之势,沉浸、可体验的“新阅读”等已成为近在眼前的现实。其次是“跨界融合”,近两年出版界出现了一个高频词“破圈”,数据服务、知识检索、“出版+”、营造公共文化空间等新模式新业态层出不穷。最后是“重整内容”,只有把核心的、独特的内容资源,深度结合新技术新业态完成整合再造,才能更好实现赋能与跨界。
寄语年轻编辑:对于有着无限潜力的年轻图书编辑而言,需要在日常工作中坚守出版人的文化理想和情怀,坚守专业精神,把大局意识、责任意识融入职业生涯的每一天,融入每一本书、每一个字里行间。(靳艺昕 采写/整理)
获奖是荣誉,更是激励。和韬奋相比在思想境界、专业能力、事业成就上都有着巨大差距,韬奋奖将鞭策我为文化强国与民族复兴更加努力工作。
做有情怀、有创意、有担当的出版人
■中国出版传媒商报记者 渠竞帆 采写/整理
人民出版社总编辑、党委副书记辛广伟大学毕业至今已在出版业工作30余年。辛广伟与出版结缘始于大学时代,三年级时他策划并带领同学主编了《通用古典文学手册》发行50余万册。毕业后他曾在大学兼任学报编辑,一个人负责从约稿、编印发到版式设计全部工作。
辛广伟是一个创意丰富、政治敏锐度极高的出版人,这在他抓主题出版图书策划方面表现尤其突出。他总能迅速抓住宣传党的大政方针与读者需求的结合点,策划出独特并受读者欢迎的主题图书。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强调,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他由此策划了《改革是中国最大的红利》,发行十几万册,入选年度“中国好书”等荣誉,输出多个外文版版权。当得知党史领域包括恽代英等多位在新中国成立前辞世的早期领袖著作出版还存在诸多空缺,他立即组织策划了《中共先驱领袖文库》,用5年多时间将这些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著作首次全面整理、集成出版,填补了党史与出版史的空白。获知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奖,他第一时间组织撰写了《屠呦呦传》,在屠呦呦赴瑞典领奖前推 出,该书也成为近年输出版权最多的中国传记。
谈起至今记忆犹新的事,他首先想到《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党的十八大以后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为帮助读者学习,人民社主动策划出版的这本读物,是全国首部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辅导读本,短短几个月发行过百万册,有力推动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学习。他又提到《共抗法西斯》,这是全球第一部由中外共同编写的抗战图书。2014年初,辛广伟从习近平总书记会见普京的新闻中看到一句话:中俄决定共同举办庆祝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活动。他立即策划了该书,并邀请两国最大的战争纪念馆共同编写,由两国分别出版中俄文版在全球发行。该书被外交部作为两国元首北京会见的国礼书,被外交部、文化部等作为赠送来华参加庆祝活动的外国援华老战士礼品书,入选中宣部年度重点图书,还输出其他语种版权。还有一件事,2003年非典时期他策划了新闻出版总署等四部委的“全国家庭读书月活动”,活动受到胡锦涛总书记表扬,他因此获得首都防治非典工作先进个人。这是首次政府组织的全国性全民阅读活动,并由此延续至今。
谈及出版理念,辛广伟强调“政治家办社”。他认为出版和教育两个行业非常近似,其内容都与人的身心、灵魂密切相关。出版必须坚持原则,人民社作为党社更应如此。他曾拒绝许多有来头的书稿,特别是曾搁置过一部有特殊来头的书稿。
辛广伟认为要讲好中国故事,必须知彼知己,遵循外国读者看得懂、愿意看的顺序,做到一国一策、一书一策。以他撰写的Publishing in China为例,该书是第一部介绍中国出版业的英文著作,由汤姆森集团2004年出版。全书从第一句话起就力求引起外国读者兴趣,从表述方式、列举事例等方面,力求外国读者看得懂。该书不仅得到外国出版公司认可,还得到美国出版商协会主席、法兰克福书展主席、中国版协理事长等人推荐。定价80美元的著作销售数千册,出版商赢利了,过几年主动请他进行修订出版第二版。辛广伟认为,外宣必须因地制宜。在摩洛哥宣传《屠呦呦传》阿文版时,把屠呦呦称为“中国的居里夫人”,立即引起深受法国文化影响的当地读者的注意,又请摩洛哥国王顾问推荐;为生动介绍中医,还把中国援非医疗队医生请到书展,为观众做中医理疗。辛广伟对出版趋势有三点预判。一是内容为王,未来依然要专注内容,只有做深做优才能安身立命。二是人才为本,市场化竞争加速,人才将成为出版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决定因素。三是融合发展,在视频时代出版社必须主动应变,比如图文编辑与音视频编辑一体化。
寄语年轻编辑:如真喜爱出版就要下功夫了解这个行业,明晰出版的意义与价值。我刚到总署时,曾逐页翻阅了全部《出版工作》(《中国出版》前身)合订本,阅读了张元济、邹韬奋等传记及“商中世大开”(中国现代出版业五大公司简称)历史。高山仰止,路有所踪。策划与案头能力是编辑的两个根本,至少要有一端,否则就应另择它业。
今年是建工社成立69周年,建工社始终立足专业、深耕建筑行业,已出版4万余种图书,一系列品牌图书获得中国出版政府奖图书奖、中华优秀出版物奖等多项殊荣。我是建工社成长历程的见证者,也是参与者。年逾90岁的建工社原社长、总编辑周谊,是第六届韬奋出版奖获奖者,也是建工社第一位韬奋出版奖获奖者。我希望能像邹韬奋先生和周谊社长一样,勤奋、努力、长期扎根出版事业,尽职尽责地做好每一项工作。
深耕建筑出版 把接力棒传给年轻人
■咸大庆(中国建筑出版传媒有限公司总经理)
我大学读的是工业与民用建筑专业,当时学习的教材基本上是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以下简称“建工社”)出版的。我到建工社做的第一本书叫《工业与民用建筑专业毕业设计指南》,那时的我刚完成毕业设计,我发现即使在课堂上学过不少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但要在毕业设计中完整地完成一个5层楼的图书馆结构设计,还是觉得无从下手。做一部本专业的毕业设计指导书,是我在建工社迈出的第一步,也是我开始编辑生涯的第一步。
最初做编辑时,我在前辈们的带领下,学习图书选题策划、组稿、初审和稿件加工。现在我办公桌上还放着建工社内部编辑手册,这是编辑的案头工具书,目前社里正在使用的第六版编辑手册是由我主持修订的。做中心主任后,我承担起多项重大出版项目、品牌工具书的策划组织工作,奠定了土建学科编辑带头人地位,为建工社集结了一大批院士、勘察设计大师、著名教授、行业领军人才等土建类多学科作者资源。我所带领的部门不论是社会效益还是经济效益都取得了理想的成绩,当年团队里一起奋斗的年轻人,现在大多成长为出版社的中坚力量,有担任部门负责人的,有走上副总编辑岗位的,更有进入社领导班子的。做副总编辑后,需要站在全社的角度观察、决策,以及带领各图书中心做好质量把关、作者和读者服务工作。(下转第11版) (上接第10版)
总编辑更加要从全局角度出发,坚持正确出版导向,组织制定选题计划、出版计划、全社在不同时期和阶段的产品发展规划等。作为总经理,我全面负责出版社生产经营工作,统筹和打通“编印发”各环节,持续提升出版社品牌影响力和编辑队伍核心战斗力。
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发展数字经济,数字出版就是出版业的“数字经济”模态。在融合发展和知识服务数字化转型的探索历程中,建工社数字出版收入从2016年的300多万元大幅增长至2021年近1亿元,打造了一系列受读者和用户喜欢的知识库、微课程、数字图书馆等数字产品,在科技类出版社名列前茅。2017年,我主导成立建知(北京)数字传媒有限公司,为进一步推进数字化转型升级注入新动能。2022年,建工社共开展了400多场直播和线上活动,数字形态产品打造和营销活动已经融入出版社的日常工作中。在不久的将来,我希望能在建工社看到纸书出版和数字出版“二分天下”的局面。
寄语年轻编辑:重视年轻编辑的培养是建工社的优秀传统。年轻编辑朝气蓬勃、思维活跃,对互联网和新媒体的认知很前卫。我始终认为,对年轻人无需说教,而是需要给他们一个施展自己能力的平台,把出版的接力棒一代一代传下去。入行近40年,我也是这样一步步成长起来的。我常和年轻人说,要热爱编辑工作,要和作者交朋友,要像园丁一样有奉献精神。选题策划、组稿、约稿、初审、加工、复审、终审、正文和版式设计、印刷、营销……陪伴一本书走过出版的全流程,就会体会到编辑工作是很有成就感的。
此外,对于科技编辑来说,扎实的专业基础与出版知识必不可少。建工社目前有140多位一线编辑,他们主要毕业于建筑类相关专业院校,有些编辑曾在设计院、施工单位、研究院等单位工作过,对建筑行业有着深刻的体会和理解。加入出版社后,一方面在专业领域继续深耕,一方面不断苦练编辑基本功。我认为,稿件审核和加工是基本功,守好意识形态主阵地是做好出版工作的前提。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把内容建设放在首位,切实把好政治关、导向关、政策关、文字关、技术关。只有出版物质量得到保证,才能让出版社的品牌长期在读者心中保有好的形象。(靳艺昕 采写/整理)
获得韬奋出版奖,这是大家对我33年编辑出版工作的肯定和鼓励。我将珍惜这来之不易的荣誉,争取为孩子出版更多的好书,为努力建设少儿出版强国,为培养能担当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的接班人,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最大的感想是:择一事,终一生,幸甚!
责任和初心即是动力所在
■何 龙(长江少年儿童出版社(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兼总经理)
在33年的编辑出版职业生涯中,我做了20多年的编辑工作,先后在湖北科技出版社和长江少年儿童出版社担任社长10年有余。做编辑最开心的事情莫过于打造出畅销书品牌。我独立策划、责编了一大批双效俱佳的精品图书,成功打造了畅销10余年的亿元产品线和全国畅销品牌童书,策划和责编的图书项目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中国出版政府奖、中华优秀出版物奖等40余项国家级大奖。我策划和责编的“少儿科普名人名著书系”荣获第二届中国出版政府奖图书奖,该书系自2009年出版以来畅销不衰,成长为亿元产品线;策划和责编的《校园三剑客》科幻系列小说荣获第六届中国图书奖,自1999年出版至今仍是国内童书市场上的畅销品牌;责编的《李毓佩数学故事系列》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第三届中国出版政府奖图书奖提名奖,自2008年出版以来畅销250余万册。
在社长岗位上,我带领湖北科技出版社用6年时间实现了造货码洋、发货码洋、净利润、现金资产3倍增长,湖北科技出版社市场地位由全国地方专业社排名靠后的位置迈进全国地方科技社前10。
相比科技出版,少儿出版行业可以说是整个出版界最具活力、最具潜力、发展最快、竞争最激烈的出版板块。我带领长少集团2019年实现销售码洋约24亿,营业收入过9亿元,2020年实现净利润1.57亿元,市场规模和利润位居全国同行首位。在全国童书市场占有率中,长少集团长期位居前3位。长少集团目前已经形成了储备一批、研发一批、出版一批、获奖一批的精品出版新格局。2022年,《冷湖上的拥抱》获评中宣部第十六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2023年初,《马兰的孩子》入围第八届中华优秀出版物奖获奖公示名单。
如何实现增长?首先就是坚持正确方向,坚持党建引领,坚持将社会效益作为出版社的首位目标,狠抓内容建设。任社领导后,我仍然坚持亲自策划重大出版项目,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荣获了“五个一工程”奖、中华优秀出版物奖、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等6种国家级荣誉;实施的《百年百部中国儿童文学经典书系》产品运营工程,连续4年达成亿元销售码洋目标。其次,坚持融合发展思路,全力推进长少集团围绕全媒体产业链建设开展融合出版工作。长少集团现签订出版物网络传播权1500余项,年开发数字化产品近300个,建有数字融合平台5个,用户超过200万人,数字融合板块每年实现利润500多万元。同时,坚持推动出版“走出去”,长少集团2次入选中宣部等五部委评选的国家文化出口重点企业,连续4年入选中国图书海外馆藏影响力百强榜单,其中2020年排名位居同类社第一。
未来,出版业发展趋势主要有三个方面。一,大踏步“走出去”。我们应当以出版主业为基石,以版权为核心竞争力,勇毅担当,助力童书出海,在世界广阔舞台上展现中华风采。二,精品出版树标杆。我们应当从时代之变、中国之进、人民之呼中提炼主题,萃取题材,打造一批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精品出版物。三,数字赋能出版。出版业要紧盯技术发展前沿,用好信息技术革命成果,用新技术新媒体新模式赋能传统出版。
寄语年轻编辑:年轻编辑一是要坚守出版初心,牢记“为人民出好书”的使命;二是学习老一辈出版工作者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甘做嫁衣的奉献精神,在工作实践中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三是要开阔眼界,勇于创新。编辑为本,内容是根。文化发现、文化选择、文化积累、文化传播是出版工作者的神圣使命。聚合一流资源、打造一流精品是出版工作的永恒主题。(张馨宇 采写/整理)
韬奋出版奖是中国出版领域的最高个人荣誉,我能获此殊荣,表明自己30多年辛勤耕耘,得到了读者和业界的认可,深感欣慰。但我深知,这不是如何荣耀,而是鞭策;这不是功成名就,而是接续奋斗。作为一个出版人,我将以此为起点,牢记初心使命,为文化强国建设,为创造出版“高原”和“高峰”,为读者提供更加美好的知识服务而不懈努力;同时,期望用自己的点滴积累,支持和帮助更多的年轻出版人,接续奋斗,创造新的辉煌。
10年总编辑重点抓好10件事
■刘九如(电子工业出版社副社长、总编辑)
我是1988年开始从事新闻出版工作的,历经多个岗位。35年的工作历程,从报刊、图书责任编辑,到出版社的经营管理,贯穿始终的理念是“内容为王”,抓到了好内容,做好了内容加工,推出了精品产品,经营管理就水到渠成,这也是自己从编辑做到大型科技出版社总编辑的成功秘诀。
人生的快乐在于务实地推动和做成功一些有意义的事。我担任电子社总编辑已超过10年,除了做好各项日程工作的统筹协调,还努力推动落实了10项重点工作,充满成就感。
一是明确转型思路,总结提出“扎进去”“跳出来”“融合出版”的出版思路,即“扎进去”深入挖掘科技成果、做强专业出版;“跳出来”深入浅出做好科普出版物策划;加强融合出版,明确把电子工业出版社转变为工信系统与科技行业知识信息服务供应商的转型思路。
二是适度减少品种。回归出版定位,不符合电子社出版方向的书、可出可不出的书不出;与相关合作机构联合策划的图书,双效不理想的选题取消;细化双效评价指标,对于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一般的书放弃。10年中逐步减少近1000个品种。
三是回归行业专业。从2014年开始,我明确要求副总编辑、分社社长、事业部主管带头,针对国家推出的制造强国和网络强国战略,率先切入新兴科技领域。主动放弃,谨慎扩展延伸,将社科人文和大众少儿选题聚焦到互联网思维、大众创新、人文科普与摄影、设计等领域。
四是挖掘出版资源。从2015年年初开始,我主动联络推动相关出版分社与电子信息行业科研单位合作,挖掘出版学术专著,与中国联通、中国移动、中国电信等机构顶尖专家合作,策划出版了《宽带中国》《现代电子制造》《北斗导航技术与应用》以及“阿里数智化转型系列丛书”等。
五是拓新选题领域。最近5年,我重点推动各分社和业务板块认真制定修订中长期选题规划,逐年明确重点选题项目并组织督促落实,促使电子社专业图书更好地形成体系,重点项目更加凸显价值,从而形成一个又一个出版“高原”和“高峰”。
六是强化质量管理。最近10年来,电子社变化最大的是出版流程的进一步规范和出版物质量管理的加强。通过制度的完善和修订,强化责任编辑制度,推动编辑回归出版常识。率先探索组建质量评审委员会,要求所有副编审、编审每年必须完成确定的图书编加和审稿任务;推动组建质量管理部,促使电子社图书质量管理迈上新台阶。
七是提升编辑能力。我从出版业务角度,推动电子社调整选人用人制度和绩效考核制度,促使新进的编辑工作2年内必须考取中级编辑资格证书。同时,调动总编辑班子成员和资深编辑,加大培训力度。我亲自带头,每年至少与30位责任编辑深入进行业务交流,每年至少给全社编辑讲2堂课。
八是首开图书阅评。基于让社领导班子成员每月了解电子社新书出版情况的基本初衷,更基于把好关口、分享创新、及时纠偏等工作设想,我于2019年初开始,推动电子社率先创建图书阅评制度,每月组织召开全社图书阅评会。
九是创建研究院。基于曾经领导研究所工作的经验积累和自身浓厚的研究兴趣,我积极推动电子社组建华信研究院并兼任院长,一方面作为工信部直属支撑研究单位,为工业和信息化行业提供软课题研究和产业政策研究支撑;另一方面关注新媒体研究,跟踪国内外新兴出版的发展态势,针对数字出版、互联网出版展开研究咨询。
十是培育核心期刊。2014年5月,我推动《产业经济评论》从新闻信息期刊转变为学术期刊并兼任主编。2018年《产业经济评论》杂志被中国社科院认定为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2020年又被南京大学确定为CISSCI扩展期刊,正式进入双核心期刊行列。
关于出版业未来发展预测,我认为数字化转型、融合出版、知识服务这三个词将全面牵引出版业的未来。
(田红媛 采写/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