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靖
郭保林是当代散文大家,也是杰出的报告文学作家,无论散文或纪实文学,其作品总是充满民族色彩和人文色彩,在描写风景的同时穿插着其对于历史、文学、宗教、哲学等领域的深刻思考。与其说郭保林的《大江本纪》是一部纪实文学、报告文学或传记文学,不如说更像一部部伟大的诗篇。
《大江本纪》是当代文坛一部全景式书写长江的文学传记,作家在时空交错的宏大背景上,以汉大赋的结构,散文诗式的抒情笔调,铺排扬厉,激扬文字,批注风月,校点历史。以气势恢宏的叙事方式、多角度的审美视角,以“思接千载”之势,将长江流域的自然景观着上历史哲学的色彩, 以“视通万里”之笔,将山水物象、历史人文进行有机结合,彰显出长江沿岸的风土人情以及深厚的文化意蕴,彰显出长江流域所独存的灵魂内核,极为壮阔地展示了中华民族的历史足迹, 颂扬了中华民族所特有的坚韧顽强的民族精神。
《大江本纪》中郭保林笔下的长江已然成为一部浩浩巨著,他不局限于歌颂长江赞美长江,而是将长江作为人类历史文明的见证,上升到一个历史的、民族的高度。作者通过完整记录自己的游历过程,将所见描绘成一幅优美的画卷展示给读者,更可贵的是,作者十分关注、探索人文、历史的幽微细末,从历史、人文乃至风土人情以至哲学角度多方位进行解读,充满浪漫色彩的同时带有极强的哲学意味,使读者深入其中,从中感悟宇宙造化之道,人生盈虚之数。
作者用20多年时间沿着长江两岸采访,记下大量笔记,七易其稿,以恣肆汪洋的笔墨,酣畅淋漓的文风,从长江源写到入海口,长江两岸山川风物,民族风情,沧桑历史,英雄人物,在时空交错的大背景下,以强健精美的语言,营造出一个博大雄浑,气势恢宏的艺术世界,通过对长江历史、地理、人文的描述,追求中华民族的精魂,讴歌绵延不绝的中华民族精神。郭保林从长江流域沿岸的自然风光中感受长江的宏伟壮阔,从历史文明的演进中感受长江的悲壮,从古今文学中感受长江的坚韧,从东西方哲学观中体会长江蕴藏的哲理……不难看出,作者对自然的沧桑巨变、人类的坎坷命运寄寓了深深的忧思,发出了辽远的喟叹。
首先,作者并非用游记的形式叙述长江的生态和自然风光,而是以历史的眼光去描绘长江沿岸的人文、风土人情,把风景放在时间和空间的坐标中,将灵魂的诗性有机融入。通过自然的演化揭示人世的沧桑变迁,人类的多舛命运;通过崇高的参照,揭示宇宙万古不变的真谛:走不出大悲大难,永不能大彻大悟。历史的视角使郭保林的笔触更苍劲,内涵更厚重,思想更深邃,金沙江、岷江、嘉陵江、三峡孕育了长江文明的源泉;唐诗宋词、民俗乐舞、昆曲传达着历代文人骚客、淳朴民众的真情实感。甚至长江流域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折射出民族的、历史的、宇宙的过去和未来,悲观和乐观。《大江本纪》可称之为郭保林的“文化苦旅”,更多的是对精神上的冲击和感悟。
其次,作者用风景的视镜反观历史,把历史放在形体与声色构成的画框中。他不但由风听到了“风鸣马萧萧”,由雪看到了“大雪满弓刀”,由草感到了“寒草烟光阔”,由沙想到了“大漠孤烟直”,而且从苏州美景中感受到了“西风凋碧树”,从江南水乡中看到了“良辰美景奈何天”,从水绘园中看到了“草无忘忧之意,花无长乐之心”,从上海的发展当中看到了“不拘一格降人才”……作者的思考是辐射状的,只要有所触发,他就会放射出无数历史的射线。这一切又都源自作者对人类命运的关心、关注、关切,来自作者浓烈的民族情感。
郭保林不仅善于写景,更重要的是把自然风景人文化了,人格化了,情感化了。其视野不仅有穿透性和纵深感,而且有辐射性和开阔感,这种长焦取事、广角选景的“摄影”方式来自作者那阔大的人文情怀。郭保林的散文不但有对家乡、对亲人、对人生、对爱情的博大的、厚重的爱, 涟滟的、缠绵的情,更有对祖国、对民族、对人民、对世事的深层的、深沉的爱,炽热的、浓烈的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