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细嘉
很多人喜欢、热爱、景仰景德镇的陶瓷历史与文化,不少人走进、亲近、流连于景德镇的千年窑址与街巷,一些人爱慕、迷恋、痴情于景德镇的生活气息和城市张力,但只有一小部分人能够以智慧、思想和灵魂审视和阐释景德镇。在这一小部分人中,胡平无疑是我们生活的这个时代指点景德镇的高人、解读景德镇的高手、书写景德镇的高峰。其第一本写景德镇的书是《瓷上中国——China与两个china(2014年版)》,回顾了景德镇的千年辉煌与百年沉浮;第二本是《瓷上中国——China与两个china(2017年版)》,在前书的基础上增加了对景德镇的觉醒与景象的描述;2021年出版的《景德气象——中国文化的一个面向》则描绘了景德镇的鼎盛与陨落、景漂与孕生、设计与创意、当下与未来,并回答了凭什么是瓷代表中国、为什么景德镇成为世界瓷都等问题。这次由江西教育出版社、三环出版社联袂推出的《我的城,我的镇——景漂的故事》则展现了景德镇的青春活力与人文创造、精神品质与灵魂拷问、心灵体验和时代脉动。认真捧读后,怎样理解和认知这本书呢?我用书写生命、生活、生存、生计和生机这“五生”来评价和解读它。
首先,书写的是一类人的生命状态。书中描写的“景漂”,其生命轨迹,似乎都是“景漂→德行→镇泊→市井→场囿→心乡→魂依”。即通过一个个鲜活的景漂人物故事,书写了“景漂”这类人的生命状态。也就是从一个陶瓷艺术生活的漂泊者,经过千锤百炼的德行磨炼,终于在景德镇安身停泊下来,守住一缕烟火,融入这里的市井生活,逐渐拥有了自己的一片场域,从此不仅安身且把这里当作自己的心灵故乡,正是所谓“心安处,是故乡”也,从此灵魂都依附于这座城市了。这确实是一类人的生命状态,也正是这类人在这里感觉到了生命价值和人生意义之所在。
其次,书写的是一种人的生活方式。该书从陶瓷这一“器物”的厚重历史到生灵这个“人群”的生活烟火;从千年传承而又不断创新的陶瓷生产艺术到日趋成熟而又不断优化的陶艺生活美学;从追求物产丰美的器物到建设城镇的生活空间;从建立自己的工厂作坊到构建连通海内外的市场格局;从孤苦伶仃、孤单只影的漂泊或以爱的名义出双入对的归燕到在这座城市结婚生子、成家立业。可以说,这本书写尽了“景漂”的酸甜苦辣,读后让我感觉“景漂”在景德镇演绎的是一种人的生活方式。
再次,书写的是一群人的生存样式。网络上有人说,景德镇是真正的“世外桃源”,说那是一个绝无仅有的、月房租可以低至三五百元的存在,而且还是世界级国际性的陶瓷艺术之都,有3万来自世界各地的年轻人都漂在那儿。甚至有人说:如果自由是一种罪,景德镇多的是“自由惯犯”。他们先是在这里“漂”,但最后大多数都“泊”在这里了,即落脚安身在这里。为什么?因为这里有艺术、有手艺、有生活、有味道。这里有全世界最为完备的陶瓷手工业支持体系,手艺的大门,几乎向所有不想按常规方式生活的人们慷慨大开。不管是生活成本的低廉、或是手艺学习的便利、或是参与创意的随性、还是国际陶瓷交流的随缘,甚至是景德镇作为移民城市的包容,这些都让他们可以散漫地、悠闲地、慢节奏地在这里以手艺来获得自主生存下去的机会。他们有时间的自由、生活的自由、观察的自由、思考的自由、创作的自由、生产的自由,直至达到经济的逐步自由。从这个意义上说,在自主、自由、自为、自在的景德镇里“漂”,是这群人的生存方式。
然后,书写的是一批人的生计模式。“景漂”们带着几个铜板、一双手、两只眼睛、一个脑袋、无穷无尽的简单理想和唾手可及的单一梦想。在这里租最便宜的房子,找来只需要用碗装的那么一点泥土,做无拘无束的最简单的创意,塑捏自己的无拘无束、挥洒自如的作品,自己烧制或随意地搭烧,成品后,拿到几个卖陶瓷的聚落——三宝村、陶阳新村、乐天市集、陶溪川、明清园等地摆摊售卖,获得几个铜板,再循环往复地作息,生活还在继续,这样的生活方式俨然成为他们的一种生计模式。在此过程中,生活和创作在短期内可能变化不大,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经验的积累,人还是可以逐步成长的,能够逐渐活成自己想要的样子,何乐而不为呢?所以说,“景漂”其实是这批人的生计模式。
最后,书写的是一众人的生机重构。“景漂”绝对不是漫无目的地乱“漂”,他们当然也是怀揣梦想,为了机遇、寻找机会、等待时机、带着伏机(潜在的因素)而来的。但他们不紧不慢、从容不迫、超然世外的悠闲的样子,是因为城市生活节奏慢、生活压力小、生活圈子小,而这座城市又异常丰富多彩、底蕴深厚、自由放松。在这里没有什么可遇不可求的生命玄机,也不需要什么深思熟虑的处世心机,更不会出现什么难以预料的命运危机。对于陶瓷艺术创作,只要你有点创意的想法和冲动,有些创新的动力和付出,你就会有所收获,并逐步拥有成果、产生成就、走向成功。从这方面讲,“景漂”书写的是一众人的生机重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