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小英
看完《青藏铁路》这本书,似乎乘坐着一辆无形的列车和作者游览了整个青藏铁路线,穿越了其发展的历程,见证了青藏铁路曲折的历史。
《青藏铁路》这部30多万字的报告文学,既有报告文学的纪实美,也有散文的语言美,又有诗歌的意境美,读之让人不由得进入那个场景,联想到那个情景,体会到那种情感。这部书的前身是《东方哈达——中国青藏铁路全景实录》,经过作者增删重新出版名为《青藏铁路》。《东方哈达——中国青藏铁路全景实录》以比喻的形式表达架在高原上的青藏铁路,像一条飘在高原上的哈达,它是青藏铁路人献给祖国和高原人的礼物;《青藏铁路》以铁路本身命名,更加直观,也使其更显神圣。作者徐剑曾先后21次进入西藏,为了更全面、真实地记录青藏铁路的前前后后,入藏采访近百人,在他的不断努力下,才有了这部介绍青藏铁路前世今生的皇皇巨著。
这本书与众不同,装帧设计精美不说,其中最吸引人的就是内容结构的设置。作者用上行列车和下行列车的结构设置篇章,好像是列车的站牌,带领着游客不断走向目的地。上行列车写的是每个站台,从北京零公里一直按顺序到融入艽野,记叙了青藏铁路每个阶段的主要事迹;下行列车写的是每个岔道的事迹,从铁鞋青藏到风火山的日子,记录的是和青藏铁路有关的人物和事迹,像极了一篇文章的插叙。这种叙写方式,主次分明、结构清晰,使读者一目了然。还有一个独特之处就是,每章开头都会引用仓央嘉措的诗歌,使其更具文学性。有些篇章作者采用倒叙的写法,先陈述结局,再从开头写起,可使读者迫不及待地进入文本情节当中。
鲁迅先生说:“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便成了路。”从慕生忠将军牵着两万头骆驼初探青藏公路到铁路翻山越岭,像一道彩虹横亘在青藏高原上,天路奇迹凝聚了无数人的力量和汗水。
冻土学家张鲁新在青藏高原追堵孙永福副部长,花了两小时汇报冻土问题,从此修筑青藏铁路的历程渐渐开始了。接下来就续写曲谱,继续唱响浩歌,让它嘹亮在青藏高原,响彻整个世界。然后就有了一个个像“年轻工程师之死”“穿越莽苍”“越岭之战”等壮烈的故事,它们像一个个音符,成了这首壮歌最美的组合。由最初的勘探,然后历经万难,终于修建成功了令世界瞩目的青藏铁路,使这首曲子更加完美、更加嘹亮。
震惊世界的青藏铁路,是由一个个动人故事串联起来的,每一个故事让人为之动容、泪流满面,正因为有了这样的故事,才有了这样的奇迹。
湘西妹子黎丽琴寻夫上昆仑,演绎了一个“柔情莽昆仑”的传奇。青藏高原像试验场,不断的检验着他们的爱情。医生张燕,“抛家弃子”独上青藏,演奏一曲“爱到雪山上”的悲歌。
生命虽已逝去,但其精魂与青藏铁路永存。高原病对于青藏铁路人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魏军昌5年前毕业于西南交大,专业是地质学。新婚不久,妻子分娩在即,再过几十天他就要当爸爸了,可是,就在这家庭和事业双丰收之际,却遭不幸,病殁于青藏,令人十分痛心。魏军昌患高原病后,精神萎靡,茶饭不思。一天晚上病情突然加重,要从安多送往格尔木,但是格尔木的路程离安多很远,沿途要经过海拔5000米以上的唐古拉山和风火山,就在路过沱沱河兵站的时候,魏军昌气息愈加微弱,不久便魂归西天,年轻的生命就这样被死神带走了。多么蓬勃的生命啊!他是母亲唯一儿子,是妻子夜夜梦中的归人,更是即将出生的孩子的依靠,却逃不过高原病的魔掌。他像春天的花一样正在绽放,可是死神无情,未来得及经历夏天的怒放,即遭受了秋天的凋零。生命虽然短暂,但他的一生却像瞬间燃放的烟花一样精彩,这朵烟花燃放在了世界屋脊,燃放在了高原人的心中。
举世瞩目的天路就是在这样生离死别的故事中谱就的壮歌。类似的故事不胜枚举,像“猛士镇荒原的况成明”“青藏冰河入梦来的张鲁新”“血书赢得一座寒山的夏军民”等,他们与青藏铁路的故事,就像一部部传奇,每一个人的故事那么惊天动地,那么感人肺腑,他们的精神值得书写,可歌可泣。
每当听到歌曲《天路》,“那是一条神奇的天路,带我们走进人间天堂……”,心里很激动,身为青藏高原的人而备感幸运;也很感动,这条天路是很多同胞的汗水铺就的;也很自豪,祖国的强大、科研人员的奉献,才将这“天路”架在了“世界屋脊”之上,成了震惊世界的奇迹。我从这趟无形的列车上下来,站在终点站的站台回望来时路时,这首壮歌依旧在耳际回荡。它不仅回荡在耳际,更萦绕在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