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雅琪
经典作品总是能带给人心灵的激荡。亚里士多德在其戏剧理论著作《诗学》中提及一个概念——卡塔西斯,用以阐释文化对人心灵的陶冶与浸润。中华传统文化一直重视以文化人,从《尚书》的“诗言志”到《与元九书》的“诗者,根情”,传统经典总是充满精神的力量,帮助我们涵养健全的人格,完成人的发展与实现。张羽《兰室五咏·花》 “寸心原不大,容得许多香”,展示兰花的高洁淡泊;《太史公自序》“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也,故述往事,思来者”,勉励世人积极面对生活的困厄;《子夜四时歌·春歌》“春风动春心,流目瞩山林”,唤醒着我们探索世界的欲望;王贞白《白鹿洞二首》“不是道人来引笑,周情孔思正追寻”,为我们呈现了一幅珍重时光、专心读书的悠然画卷。
传统文化经典历经数千年的积淀,群星灿烂,蔚为奇观,有着强大的内驱力,任翔教授新编丛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六百篇”就是我们走近传统文化经典的一把关键钥匙和好“教材”。
该丛书选文既包含礼乐教化的经典篇目,又不避讳被儒家所诟病的郑卫之声;不仅有抒情表志的文学作品,更有情理兼具的应用文本。《启蒙本》第八单元“声律启蒙”篇章广采韵语韵文,重视儿童语言习得训练,继承了中国传统语文教育的精髓。注释和解读全面深刻,准确生动,激发读者进一步拓展学习的兴趣。值得称道的是,丛书插图精选传统绘画和书法作品,与《国文百八课》中精选丰子恺绘制的作品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披沙拣金的选文,旁征博引的注释,别具匠心的鉴赏,与文本相得益彰的插图,共同构筑了“六百篇”卓越的教学价值。
“六百篇”的编写,还有着哲学层面的考量。首先是历史观。如李白《把酒问月》中“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以及王昌龄《出塞》中“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的慨叹,在向我们诉说着亘古不变的情思与关怀。编者以宏大的历史视角,用“六百篇”架起时空的桥梁,通古今之变,究名家之言,观照着整个传统文化教育的体系建设。“六百篇”的编写体系,还充分渗透着系统观。启蒙本、初级本、中级本、高级本四个分册呈现鲜明的结构梯度,对应不同学习阶段和认知水平的学习者。丛书还通过“导与引”“文与解”“思与行”三个板块串联起“为什么学”“学什么”“怎么用”这三个环节,知行合一,强调通过记诵、思考和实践实现学以致用、学以成人的目的,构建起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完整闭环,也深刻体现了“六百篇”的实践观。
总的来说,编者“师古而不为所役,趋新而不畔其规”的理念贯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六百篇”全书。相信这套丛书一定会成为越来越多学习者的案头书和枕边书,推动全民阅读文化经典的热潮,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注入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