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毅夫(全国政协常委、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北京大学新结构经济学研究院院长)
前不久,中央和国家机关“强素质·作表率”读书活动2023年第8期主题讲座(总第160期)在全国政协礼堂举办,并在支部工作 APP 首播,随后在“学习强国”学习平台、中国出版集团相关新媒体平台播发,备受关注。
全国政协常委、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北京大学新结构经济学研究院院长林毅夫教授以《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下党的二十大“两大任务”的实现路径》为题作主题讲座。中央和国家机关各部门党员干部800余人参加活动。林毅夫教授从经济学角度出发,解读了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深刻内涵及其给中国带来的机遇挑战,剖析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以新结构经济学理论分析了中国拥有的比较优势,勉励中央和国家机关党员干部坚定信心,坚定不移推进高质量发展,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活动现场推荐了林毅夫教授的著作《论中国经济》《繁荣的求索》《新结构经济学》作为延伸阅读书目。
中央和国家机关“强素质·作表率”读书活动由中央和国家机关工委、中央宣传部(国家新闻出版署)主办,已连续举办15年。今年的读书活动由中国出版集团有限公司承办,中国出版传媒商报社、“学习强国”学习平台协办。配合主题教育工作,读书活动进行了改版升级,重点围绕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党员干部学习的“经济、政治、历史、文化、社会、科技、军事、外交”等内容推荐好书,并邀请权威畅销书作者作主题讲座,开展书籍导读。还适时举办部级领导干部荐书寄语、电影鉴赏、艺术赏析、参观学习、阅读竞赛等活动,力求把读书活动作为大兴读书学习之风、推动书香机关建设的重要载体,在中央和国家机关营造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的浓厚氛围。
从经济角度解读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来自外部的打压随时可能升级,我们要增强忧患意识,接受风高浪起,甚至是惊涛骇浪的考验。作为经济学家,我从经济格局的变化来谈为什么会出现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1900年,八国联军攻打北京,这八国是当时世界上的列强,包括英国、美国、德国、法国、意大利、俄国、日本、奥匈帝国。这八个国家的GDP按照购买力平价计算,占当时全世界的50.4%,也就是一半。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奥匈帝国解体了,退出了列强,加拿大崛起了。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就形成了所谓的七国集团,后来俄罗斯加入了,变成八国集团。2000年,八国集团(美、英、德、法、意、俄、日、加拿大)的GDP按照购买力平价计算,占全世界47%,接近50%。
整个20世纪,八个强大的工业化大国经济总量在全球的占比基本没有变化,以经济为基础它们一直左右着世界格局,世界是战乱或是和平取决于这八个国家的关系。
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论断时,八国集团(G8)GDP总量的全球占比已经下降为34.7%,只略高于1/3,失去了主导世界格局的能力。最明显的是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过去应对这样的危机,只需要八国领导人开会做决定就能化解,但这次八国已经无能为力,只能召开二十国集团(G20)会议来应对,随后,二十国集团取代了八国集团,决定着世界的格局。
为什么八个工业化强国的GDP在全球的占比在整个20世纪都能保持稳定,而进入21世纪后就下降了12.3个百分点?中国的崛起是主要原因。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快速发展,我们的GDP总量全球占比从2000年的6.9%上升至2018年的16.8%(按购买力平价计算)。换句话说,八国集团GDP占比下降的12.3个百分点中有80%来自于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所致。
中国快速崛起对谁的影响大?整个20世纪,美国一直是世界第一大国。2000年,美国的GDP总量全球占比为21.9%,但2014年被中国反超。经济基础决定世界影响力,随着经济规模扩大,中国的世界影响力也在增强,美国的影响就相对削减。在这种状况下,美国想利用其拥有的各方面的优势,军事、科技、金融还有意识形态的优势遏制中国发展。于是,守成大国与新兴大国之间的矛盾出现了。这个矛盾给世界带来了很多不确定性,这就是“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中美之争会给世界带来各种冲突和各种不确定性,由于我们要继续发展,这种状况下美国的失落感就会更强,从而对中国的各种遏制手段就会层出不穷。所以对这种来自外部的打压遏制可能升级,我们要有心理准备,我想这将会在未来一段时间持续。
这种状况对中国不利,其实对任何国家都不利,什么时候世界上能够出现一个新的稳定的格局?我个人的看法是解铃仍须系铃人。因为变局的产生,是世界经济格局变化引起的,主要是中国的快速发展。而让世界经济进入新的稳定周期,实际上同样需要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发展到什么程度呢,我个人看法是中国人均GDP达到美国一半的时候。
一来,中国人口是美国的4倍,届时中国的经济总量就是美国的2倍,中国可以动用的物质力量是美国的2倍。二来,中国内部当然还会有一些地方差距,会有比较发达的地区,包括北京、天津、上海,还有东部的山东、江苏、浙江、福建、广东,这五省三市是国内比较发达的地区,人口4亿多,当中国的人均GDP达到美国的一半,五省三市的人均GDP会达到和美国同一水平。这些地区的产业技术和美国会处于相同水平,美国就不会有卡我国脖子的技术优势。不仅如此,其发展就业也可能会有问题。三来,美国的高科技企业是全球500强,是美国领先企业,需要大量的研发投入才能够取得技术突破。如果没有中国市场,利润水平降低,研发投入的能力就降低,可能就会被别人取代,所以有没有中国市场对他们生死攸关。老百姓也不能够没有中国的贸易,因为贸易互利双赢,一般小经济体得到的好处大于大经济体,那时候美国经济规模是中国的一半,跟中国贸易美国得到的好处更大。美国既没有力量改变这个格局,而且需要中国市场,中美关系就会从现在摩擦、借助优势遏制中国,变成借助中国,中美关系可能就进入到新的稳定的、友好的格局。中美两国和平共处给世界稳定提供了安定的保障,世界就会进入到新的和平稳定的情势。
我们提出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缘由是中国的快速发展,要让世界进入新的稳定的格局同样需要中国的快速发展。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要驾驭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同样需要中国稳定发展。
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
中国式现代化是现代化的一种形式。用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如果走西方式现代化的道路,从历史经验看,基本上完成不了。改革开放以后,我们就是按照自己的道路来实现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政治上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经济上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只强调市场的作用,忽视政府的作用,我们实际上是政府与市场两只手都要有,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上的决定作用,也要发挥政府作用。既要有效市场,也要有为政府,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征。
除了政治和组织方式不同,中国式现代化也比西方式现代化更先进,有几大特征。第一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第二是实现共同富裕的现代化。第三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第四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现代化。第五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
在发展过程中最重要的是必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根据各地现在的物质条件,也就是以现有的资本、劳动力、自然资源状况等他物质,这是马克思主义物质第一性的基本原理所决定的比较优势。在有效市场与政府共同作用之下,让比较优势由潜在变成实在,变成地方竞争优势。
中国式现代化与西方式现代化有很大的差异,在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按照马克思主义所讲的物质第一,各地总是有比较优势,所拥有的物质基础就是结构决定了比较优势发展。如果按照比较优势发展,就可以实现共同发展,实现共同富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相协调。
以比较优势实现高质量发展
高质量发展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怎样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先把高质量发展的内涵讲清楚。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高质量发展有两个方面,一个是必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另外一个是加快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这是高质量发展两个很重要的内涵。
新发展理念有五个方面,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个方面如何完整、准确、全面实现,是最大的挑战。创新是第一动力,发展一定要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就必须技术不断创新、产业不断创新。创新在作为第一动力的时候必须重视一个原则,必须遵循各个地方的比较优势的原则,即由当地禀赋的多少决定的比较优势。
按照比较优势进行技术创新、产业升级,有竞争力,经济发展就快,政府的财政税收就会增加,就可以用来做补短板的市场,缩小城乡、地区差距。如果产业符合比较优势,就有能力按照环保政策的要求来执行,反过来,如果企业是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就不能执行环保政策到位;绿色发展要求各地发展产业必须符合比较优势,家庭、政府、企业都会有积极性来追求绿色发展。关于开放,按照比较优势发展,可以占领国内市场、国际市场,没有比较优势的,要更多依靠国际上的资源、国际上的供给,这样就会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反过来讲,不按照比较优势,企业只依靠补贴,那怎么开放?让所有人共享发展的果实,如果不是按照比较优势发展,创造就业上,那些依靠劳动力的低收入群体就不能得到就业,不能得到就业怎么会实现共享?如果能按照比较优势来执行,就能同时实现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
如何加快构建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这又是一个挑战,这里有两个目标:一是国内大循环为主体,二是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过去讲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现在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很多人认为中国放弃了过去外向型发展方式,要走内向型发展方式。这里要强调的是,中国是世界上第一大贸易国,中国发展方式的改变影响的不仅是中国,影响的是全世界。
我国提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是不是发展之路变了?提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主要原因,其实运用的是经济发展的基本道理。现在我国制造业规模经济非常大。经济体量越大,国内能消化的比重就越大,经济体量越小,国内能消化的比重就越低。把2019年作一个国际对比,2019年新加坡出口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104.9%,我们最高的年份2006年也只有35.4%,是新加坡的三分之一都不到,为什么?新加坡是一个小经济体,国内生产,国内自己消化得非常少,出口比GDP高是因为出口有一部分是靠进口原材料在国内生产以后卖到国外去,也算出口产值,所以出口的比重可以高于国内的GDP。另外,2019年,美国经济规模跟我们相当,美国出口只占国内生产总值的7.6%,而我们是17.4%。最主要是美国GDP当中服务业占比达到80%左右,服务业中许多是不可贸易的。2006年我们出口占GDP35.4%,2019年下降为17.4%;2006年我们的人均GDP是2099美元,经济规模在世界的比重是5.3%,2019年我们的人均GDP提高到10098美元,经济占世界比重已经达到16.4%,所以市场规模已经变成2006年的3倍,规模扩大,国内消化能力提高了。随着国民收入水平提高,2006年服务业占GDP比重41.8%,2019年服务业占比已经提高到53.6%,一方面经济规模扩大,国内消化能力提高,另外服务业占比提高,不可贸易比重高,就造成我们的出口占比从35.4%下降到17.4%。2019年国内循环比重达到82.6%。
从这两个推理来看,展望未来,中国经济还要继续发展。我们在世界的占比就会提高,市场规模会越来越大。随着经济的发展,国民收入水平提高,服务业占比会更高。这就让中国在出口方面,从2019年占GDP比重17.4%,逐渐变成15%、12%、10%,国内循环比重从2019年82.6%变成85%、90%,国内循环就会进一步提高。
我们要认识到中国是一个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经济,当中80%多已经都靠国内循环,就像一艘航空母舰,不管外面风吹雨打,只要把自己的事情做好,就能乘风破浪前行。
怎样发展经济呢?从经济学解释,最好的方式还是按照比较优势。我们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要把它发展好,变成竞争优势。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当然要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当前我们有不少产业不符合比较优势,比如自然资源、高科技。自然资源是土地密集型,国内如果完全靠自然资源不会太有前景。一些高科技产品是资本技术比较密集,我们现在人均GDP1.2万美元,即使将来跨过1.3万美元门槛,但是相对于美国、欧洲,还有很大的差距,所以他们的资本比我们丰富,资本密集型产业是他们的比较优势,不是我们的比较优势。所以,按比较优势发展,必然要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用国内大循环和促进国际国内双循环。
总之,原来讲的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这种开放的政策还是正确的。要完整准确贯彻新发展理念,关键还是中国要发展,必须按照比较优势来发展。
对中国未来的发展,当前有很多悲观的论断,对中国的发展潜力、中国发展的可能性有很多不同的看法,认为中国已经走过了高速发展的阶段,甚至认为中国由于人口老龄化,可能像日本一样低速增长。还有的认为中国的经济规模越来越大,现在已经跟美国差不多了,我们的经济增长速度可能就像美国的增长速度。如果我们陷入低增长,到底能不能缩小跟美国的差距,驾驭这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同时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是一个需要思考的问题。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首先要了解,经济发展的本质是什么?是收入水平快速提高,基础是生产力水平快速提高。如果按照比较优势发展,中国还有很大的发展潜力。中国人均GDP是1.2万美元左右,发达国家已经达到了5~7万美元。人均GDP的差距是人均产业跟技术水平的差距,我们的产业和技术变化与发达国家还有相当大的差距。产业技术在世界最前沿的时候,增产就只能靠自己发明新技术、发明新产业,投入非常大,风险非常高,失败概率也非常高。而发展中国家技术创新可以用引进、消化、吸收作为再创新,风险小于发达国家自己发明新技术,产业升级也是如此。这种可能性在经济学上被称为后来者优势,在动态变化中反而是一种优势,发展中国家如果把这个用得好,发展速度可以是发达国家的几倍。
我国在2019年人均GDP按购买力平价计算达到美国的22.6%,与德国在1946年、日本在1956年、韩国在1985年时和美国的差距处于同一水平,此后16年这三个国家利用与美国的差距所具有的后来者优势,人均GDP保持了年均8.6%、8.6%、8.1%的增长,即使我国面临人口老龄化问题,人口不增长,在2035年之前单纯依靠劳动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也具有保持8%的增长潜力。
与德国、日本、韩国同一发展阶段相比,我们还有一个他们当时没有的优势,就是新经济的换道超车优势。新经济是以数字经济为基础,像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研发周期特别短,资本占用相对少,新经济实际上需要的金融资本投入少,主要是人力资本。我国不仅和发达国家站在同一起跑线,而且,我国高技术人才的数量很多,这是我们人力资本的优势。国内市场大、产业配套齐全的优势,也非常明显。
但是跟当年日本、韩国、德国相比,也有一个不利的条件,就是现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美国会有卡中国脖子的积极性,有些高科技产品不能利用后来者优势,需要依靠举国体制自主研发。同时,我们还要实现“双碳”目标,要把现有的设备从能耗高、二氧化碳排放高,变成能耗低,这些都要用资本。综合考虑,如果按照比较优势发展,充分利用后来者优势,兼顾统筹安全与发展,2035年之前有8%的增长潜力,是可以实现每年5%~6%的增长。用同样的分析,2036年到2050年有6%的潜力,可以实现3%~4%的增长。这样到第二个百年时我国的人均GDP应该可以达到美国的50%。
总之,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中,尽管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但是中国还有快速发展的潜力,只要我们保持定力,深化改革,深化开放,我们能够驾驭这个变局,并且就像李白的诗里面所讲的“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到2049年第二个百年目标的时候,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能够实现,而且到那时候全世界都会进入到一个新的稳定的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