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 钢(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教育发展研究》副编审)
作为中华民族最早的成型文字,甲骨文不仅孕育了中国文字的基本精神,创化了生生不息的 中华文明,彰显了中华民族的特质与品性,而且也成为世界公认的中华文明探源的出发点和重要基点。2021 年 12 月,中央宣传部正式印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十四五”重点项目规划》,把“中华古文字传承创新工程”列为 8 个新设项目之一, 标志着甲骨文传承进入到国家规划发展的历史阶段。就甲骨文来说,如何进行启蒙教育,又如何编写适合幼儿的甲骨文教材,实非易事。复旦大学出版社推出的“幼儿园‘活教育’课程丛书”之 《好玩的甲骨文》一书,正是构建中华传统文化课程教材体系的一个大胆尝试和开展文化启蒙教育的一次有益探索。具体而言,主要有四个方面。
首先,中华文化启蒙应立足传统、面向未来,体现我国文化建设和发展的基本宗旨、方向和要求。我国近些年来的文化启蒙教育,仍存在着不尽如人意的状况。正如《好玩的甲骨文》“总主编的话”中所说:“环顾当今我国的学前教育,对西方教育理论没有经过细嚼慢咽就奉为圭臬; 对外来的学前教育课程,不进行深入钻研学习就生吞活剥的情况并非少数。”正因如此,对年幼儿童及早进行文化启蒙不仅关系到中华文化的传承,更关系到中华民族的命运。《好玩的甲骨文》本着这一文化使命,坚守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从娃娃抓起这一基本信条,把甲骨文视作了解和感受中华文明的一个载体和窗口,并从其入手来培养幼儿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对优秀传统美德的尊重,体现了我国文化建设和发展的基本方向和要求。
其次,中华文化启蒙应源于经验、基于生活,符合幼儿认知发展的特点、规律和社会发展阶段。文化是人类社会生产经验和生活经验的凝结与概括,要对幼儿开展文化启蒙,就必须把以知识为主要载体的文化还原为以经验为主要形式的生活,也就是知识的经验化;与此同时,还必须实现经验的心理化和社会化,也就是让经验既符合幼儿的认知水平和认知方式,又体现社会发展的基本要求,唯有如此,文化的启蒙才有可能。《好玩的甲骨文》一书基于幼儿的这一认知逻辑和学习规律,从漫步殷墟和探访中华文字博物馆开始,沿着生活中的“我自己”“大社会”“好味道”“动植物”“大自然”“交通工具”“空间方位”等线索展开,体现了由己及人、由近及远、由简单到复杂、由平面到立体的认知规律, 而甲骨文构形方式本身所体现的象形、指事、会意、形声等特征,又形象生动地诠释了文字源于生活的基本道理,这一编排体例充分体现了幼儿文化启蒙的内在逻辑。
再次,中华文化启蒙应富有内涵、彰显意义,通过意义的持续生成和建构来提升文化启蒙的效果。幼儿文化启蒙要提升质量和效果,就必须做到两点:一是应选择那些对幼儿具有较强吸引力和感染力的中华文化,努力把启蒙主体的外部行为转化为启蒙对象即幼儿的内部自觉;二是应选择具有丰富内涵和意义的中华文化知识,让幼儿在感知中华优秀文化内容的过程中通过不断挖掘其内涵和意义,进而开展意义的持续生成与主动建构。《好玩的甲骨文》一书中所选取的甲骨文字,多是一些基本的和常用的汉字,这些甲骨文字,不仅是学习和理解其他甲骨文字的基础,也是洞悉汉字堂奥的门径。如甲骨文中的“人”是一个躬身行礼的模样,强调做人要谦虚,要懂礼貌。这表明中华民族历来就是礼仪之邦。由“人”开始,进而懂得并建构起对“从”“众”以及其他包含“人”的诸多文字的内涵与意义,等等。由字到文、以文化字的方式正是幼儿文化启蒙的有效路径。
最后,中华文化启蒙应立足本土、面向世界,在跨文化比较中增强对中华优秀文化的认同和自信。作为人类文明的重要源泉和世界文化的重要组成,中华文化有其自身的传统、特质和精神。今天,开展幼儿文化启蒙,既要立足本土,不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又要面向世界,以开放包容的姿态让幼儿参与到与其他不同文明和文化的对话中去,通过跨文化比较不断激发其对中华文化的自豪感、使命感和责任感。作为“以讲好中国故事为载体全面提升幼儿骨干教师教育素养的国培模式研究”(课题编号:2023—JSJYZD—049)这一河南省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研究重点项目的重要依托,《好玩的甲骨文》本身就体现了这一跨文化的视野。在书中“理论篇”一开始就指出:“文化自信,是对自己本民族文化的充分自信和尊重,是在尊重自我母文化的基础上,以开放的心态,容纳和吸收现代文化与外来文化。”这表明,开展幼儿文化启蒙,增进幼儿文化自信,不能夜郎自大,不能故步自封,而应在比较中增进理解,在交流中增进共识,在合作中增进互鉴,唯有如此,中华文化启蒙方能行稳致远,成为文化强国建设的重要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