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精品精荐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
~~~——读马慧娟的《飞起来的村庄》
~~~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书写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新乡村童年
——读马慧娟的《飞起来的村庄》
《飞起来的村庄》 马慧娟著 大象出版社2024年3月版 38.00元 ISBN:9787571121297

  ■冯  臻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  乡村振兴  童言童语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艺工作者要心系民族复兴伟业,热忱描绘新时代新征程的恢宏气象。越来越多的作家加入到儿童文学的创作队伍中来,自觉担负起为孩子们讲好中国故事、新时代故事的使命。他们用孩子们看得懂、愿接受的“童言童语”,为当代少年儿童书写好、呈现好中国式现代化的美好图景、新时代的历史性成就,用富有时代精神和中国特色的儿童文学作品,塑造和丰富孩子们的精神世界,第十三届、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作家马慧娟便是这诸多作家中的一员。

  《飞起来的村庄》是马慧娟的第一部少儿小说,她用散文化的结构,以生活在宁夏乡村的孩子(阿里、八虎、尔萨、舍巴、平娃)为叙事主体,讲述了村民们从偏僻山村老虎沟迁往红寺堡弘德村的故事。小说精彩地展现了“吊庄移民”这一生态移民模式,在建设新家园、构建新社区、实现脱贫致富和持续发展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飞起来的村庄》对当下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美丽乡村建设事业作了迅捷而生动的反映,作品体现了作家的现实主义创作精神,并融入了其对乡土的热爱之情,对儿童关爱之情。小说如画卷般在少儿读者面前展现了农耕生活的面貌、乡村孩子的童年情状、村民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渴望,以及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布局下,乡村孩子们的童年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发生的深刻变化,这一系列变化积极地重塑了孩子们的精神和命运,而他们也将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发挥接班人和建设者的作用。

  总体而言,《飞起来的村庄》有以下两方面的特点。

  一是描绘出了乡村从传统农耕到现代化生活的深刻变化。小说一共三章,作者用时间线以三章内容对村庄及孩子们的过去、现在和未来进行了讲述,勾画出了村庄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发生的“山乡巨变”。

  在第一章中,作者详细描写了老虎沟村民和孩子们在传统农耕文明中的生活情状。小说细致真实地写了乡村一年四季的劳动情形,村民们吃苦耐劳、互帮互助、精耕细作。从中可见,马慧娟积累了丰富的农村生活经验以及写实的扎实功力。第二章,讲述了在搬迁至弘德村后,在新的环境里,孩子们上学、大人们劳作,尽管心中依然有故土情结,但他们不抱残守缺,大人们见识了具有现代化特点的农业生产方式,孩子们在学校里接受了现代教育,享受着现代教育对他们身心成长的滋养,他们在感受着、适应着有现代气息的新生活,也努力在现代化的道路上积极迈进,不断为自己创造发展的机会和条件。第三章,小说讲述村民们和孩子们在熟悉了新环境之后,不断融入这片对他们来说崭新而开阔的大地,大人们或进工厂工作,或到现代养殖园进行创业;孩子们则明白了知识的重要性,懂得了学习文化的意义,他们在这片大地上升起自己的希望、心愿与理想。

  尤其值得肯定的是,马慧娟跳出了当下一些乡村小说的叙事窠臼,没有在作品中去制造城乡差异造成的焦虑,不渲染处于传统农耕状态下,乡村生活的辛劳与乏味;不刻意放大搬迁之后旧习惯与新生活之间的冲突,更不将搬迁前村民们的贫穷与搬迁后的幸福进行简单的比照,以此彰显乡村全面振兴所取得成果。

  新时代的中国正在绘制中国式现代化的蓝图,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指明了一条康庄大道。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坚持不懈夯实农业基础,推进乡村全面振兴。《飞起来的村庄》对乡村现代化发展的书写,正与中国式现代化的蓝图高度契合。

  二是为探寻农耕文明与现代文明的精神结合点提供了有益的参考。农耕文明是中国历史文化的底色,是中华文明的土壤。将农耕文明融入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是书写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乡村篇的重要议题。传统农耕文明融入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价值意蕴主要包括“天人合一”和谐共处的生态理念与“天地人稼”协调统一的生存智慧,节用适度、用养兼顾的永续发展观,因地制宜、农牧结合的农业生产系统,重农务本、耕读传家的文化传统,敦亲睦邻、守望相助的乡风民俗等方面。

  小说中写了村民们大雪天撵兔子,把它们赶到远处去,抓了麻雀装在袋子里送到很远的地方去放掉等生活细节,体现了朴素的人与自然的关系。

  平娃、阿里、八虎、尔萨4个孩子到河里捉了4条狗鱼,留舍巴在那里守着筛子捉麻雀,5个孩子怎么分4条鱼,小说中写道:

  平娃说:“我只接到了一条鱼,我不好分,让八虎分,三条鱼都是他接到的。”

  八虎说:“舍巴在那儿看着麻雀呢,不可能不给他分,筛子和盆子是阿里拿来的,也得给他,这就两条了,剩下的两条咱们三个怎么分呢?”

  尔萨说:“要不这样子,大一点的那条鱼我和平娃一人养一天,剩下的那条分给舍巴。”

  阿里说:“我们给舍巴分一条差不多大的,剩下的我们也不分了,我们一起养,一家养一天。”

  阿里的话算是解决了四条鱼五个人的分配问题,大家高高兴兴地收工去找舍巴。

  小说通过这一情节,写出了乡村中敦亲睦邻的传统对孩子们的影响。

  再比如,在第二章“红果果和女孩”这一节,一个5岁的小女孩和阿里、八虎、舍巴、尔萨等大孩子一起去采枸杞,小女孩的桶太大,提了一会儿胳膊就酸了,索性就在村道上拖着,“咣咣”直响,听得大家都很烦躁。八虎看不下去了,走过去把小女孩的桶接过来,把自己的桶放进去,想一起提。摘完枸杞后,小女孩的工钱丢了,坐在地上撕心裂肺地哭,八虎于心不忍,就走过去问,得知小女孩丢了12块钱,八虎转身掏出了自己的钱,数出12块来,又装作在路边找,然后跳起来喊:“找到啦,找到啦。”然后把钱塞给小女孩,让她赶紧回家。后来阿里他们几个商量了一下,一人给八虎3块钱,算是把他给小女孩的钱贴补了一下。这个内容典型地体现了传统农耕文化中守望相助的精神。

  “推动农耕文明和现代文明要素有机结合,书写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乡村篇。”用农耕文明为现代文明提供智慧,是一个现代化语境中如何扬弃、如何继承发展的重要命题。在《飞起来的村庄》中,我们读到马慧娟对农耕文化的深挚感情和尊重,作者落在笔墨中,希望农耕文明的精华部分得到发扬和承继。因此,她在阿里、八虎等孩子身上赋予了农耕文明的优秀特质,即便他们离开山村,沿着现代化的路径往前走,她也希望这些孩子们能赓续传统农耕文明。这也让我们进一步思考如何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智慧、经验和力量。

  马慧娟用一种既符合现实主义精神又饱含着理想主义色彩的文笔,以一个村庄,一群孩子为典型,从乡村孩子童年生活以及随着从偏远乡村到中心城镇的跃迁中得到发展与增长的童年经验入手,呈现出中国式现代化对美丽乡村建设产生的深刻影响;同时,小说也找到了传统农耕文明和现代文明在作品中相融相合之处,即将传统文化的“根脉”深植到了时代语境中,让传统与现代产生相得益彰的文化效果。总之,《飞起来的村庄》向当下少年读者栩栩如生地描绘出我国在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方面取得的实质性进展,有助于孩子们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内涵。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集团产经
   第03版:专版
   第04版:优案推介
   第05版:商报·奥示数据
   第06版:商报·奥示数据
   第07版:综合
   第08版:优案推介
   第09版:奇迹童书年度大赏
   第10版:奇迹童书年度大赏
   第11版:分销新视野/论坛精粹
   第12版:分销新视野/综合
   第13版:世界出版/博洛尼亚童书展
   第14版:精品精荐
   第15版:精品精荐
   第16版:精品精荐
   第17版:中国阅读周报
   第18版:中国阅读周报/2024年第一季度影响力图书推展
   第19版:中国阅读周报/2024年第一季度影响力图书推展
   第20版:中国阅读周报/2024年第一季度影响力图书推展
   第21版:中缝
   第22版:中缝
感受璀璨巨星的人格魅力
书写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新乡村童年
广告
中国出版传媒商报精品精荐16书写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新乡村童年 2024-04-12 2 2024年04月12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