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宝安
2025年1月1日,惊闻青岛出版社原社长刘笃义先生永远离开了我们,我既惆怅又悲伤。他是青岛出版社的奠基者,同时也是我的领导、前辈、朋友和出版事业的引路人。
筚路蓝缕 创业维艰
我与刘笃义先生相识于1984年,经历了相识、相交、相知的过程。刘老是山东潍坊人,曾任《大众日报》驻青岛记者站站长,《大众日报》社党委常委、经济部主任记者。1984年7月,青岛市出版办公室正式改为山东人民出版社青岛分社(后改为山东省出版总社青岛分社),他被调任为青岛分社社长、青岛市新闻出版局局长、党委书记。
分社草创,一穷二白,既没有办公场所,也没有经费,可谓是从荆棘中拓荒。刘社长曾戏言:“养头驴还得给个驴槽呢,出版社总得有个办公的地方吧。”他几番奔走,从山东少儿出版社和青岛财政局各申请了1.5万元作为启动经费,又向新华书店借了4间房作为办公室。就这样,青岛出版事业的幼苗发芽了。
青岛出版办公室原有两个刊物《红蕾》《小葵花》,但一直陷于亏损。分社成立后,每个人都身兼数职,既是编辑,又是发行,不但要搞好日常的案头编辑工作,还要收发货和催款。在刘社长的领导下,分社风生水起,两个刊物后来也实现了扭亏为盈。
1986年9月,青岛出版分社新办公楼在徐州路77号奠基,破土动工。1986年10月,青岛市在国家计划中实行单列后,中共青岛市委、市政府报请山东省出版总社和国家出版局批准,成立青岛出版社。1987年1月12日得到批复,正式成立了由中共青岛市委主管、青岛市人民政府主办的青岛出版社。
艰苦奋斗 躬行践履
青岛出版社创业期间,为了节约经费,《红蕾》《小葵花》两份刊物每月的邮发打包,一年两季的教辅图书分发装车,都由社内工作人员亲自动手。在很多老同事的记忆里,依旧保留着刘社长扛着大包、花白的头发在风中飘扬的画面。
出差为了节省经费,他和发行人员一样带着咸菜、火烧,星夜兼程于不同城市。他的工作风格成为青岛出版社的底色、出版人的集体素养,并被传承下来。后来,进一步总结为5种精神:改革开放精神、开拓创新精神、顽强拼搏精神、团结战斗精神和艰苦创业精神,这可以说是青岛出版社不断进取的原动力。
重视人才 选贤任能
在《老一辈出版人口述实录》中,刘社长曾说:“我比较重视人才,喜欢有本事的人,很愿意吸收这样的人才到我们出版社。我们是综合性出版社,需要多方面的人才,那个时候招收人才不容易,招大学生,也并非易事,有时要求爷爷告奶奶。”
很幸运,我被他选中,担任第一任发行处处长,兼任青岛市新闻出版局发行广告处处长。 至今还记得他和我的谈话:“宝安,你是社里最年轻的处级干部,有过书店工作经验,懂得出版,也懂得经营,我希望你把这个大梁挑起来,我也相信你能干好,不辜负党委对你的信任。”
明确方向 蓬勃发展
青岛出版社成立之初,我们对如何贯彻出版政策不熟悉,对如何制定选题、实现双效、团结作者都摸不到门路。刘社长邀请中宣部出版局老局长许力以作为青岛出版社顾问。
第一批图书往往决定着出版社的发展走向。然而那时既无原创选题目标,也无作者团队。许老建议我们,在做好当地文化教育类图书出版的基础上,可以先编纂一些能在国内出版界造成一定影响的书。他策划了《当代著名书法家作品精选》,并自荐担任主编。通过努力,征集到了许德珩、林散之、陶博吾、沙孟海、启功、黄苗子、冯其庸、沈鹏、欧阳中石等66位著名书法家的精选作品,还有台静农、陈明贵等港台地区书法家的作品。1988年4月28日,我随刘社长参加了《当代著名书法家作品精选》专家组稿座谈会,并就青岛出版社向海外发行的相关问题展开了探讨。1989年9月13日,《当代著名书法家作品精选》新书发布会在人民大会堂云南厅召开,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习仲勋、国家新闻出版署副署长王强华、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启功、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副主席边春光及中央有关部门负责人和在京的书法名家出席会议。
《当代著名书法家作品精选》的成功,促成了《当代著名中国画家作品选》和《当代中日著名女书家作品精选》两部作品的出版,前者收录了岭南画派代表画家关山月、赖少奇先生等人的作品,是当代中国美术的一次集中展现;后者集中了中日两国女性书法家作品,对中日民间艺术交流有重大意义。三部作品集立意高远,影响广泛,让青岛出版社获得了业界认可,同时丰富了青岛出版社的珍贵字画收藏。此后青岛出版社与崔子范先生的合作、与俄罗斯油画界的合作,包括成立青岛出版艺术馆,都得益于这三部书。
远见卓识 基业长青
刘社长在《老一辈出版人口述实录》中说:“1991年,我就感觉到没有激励机制不行,有的人干得很多,拿得不多,这样积极性调动不起来。”青岛社最早一稿的“目标责任制”就是由刘社长于1992年前后起草的,后来由翁文庆副社长主持进行了修订,翁社长退休后,由我担任“目标考核”办公室主任,坚持弘扬“用制度和机制让每个人像干自己的活一样,当好主人,多劳多得”,发挥个人能动性,从而为青岛出版社后来的发展奠定基石。
建社之初,大家在看待改革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时总是趋于保守和僵化,受条条框框限制掣肘,很难找准突破的方向和着力点,很难拿出创造性的改革举措。1992年,我与刘社长赴美参加由中国出版外贸公司组织的国际书展和学习考察活动,那是青岛出版社第一次派员出国考察。当时刘社长拍了很多照片,回国后在社内专门举办了赴美考察图片展,丰富了全社编发人员的思维和视野,使我们从主观主义、教条主义中解放出来,一定程度上打破了主观偏见的束缚,实现思想观念的更新、思维方式的变革、精神状况的改造。
献身出版 坚持信仰
刘社长始终坚守“以文化人、以文树人、以文育人”的社会责任,把“社风正派,书品高洁”“传承文化,传播知识,传递幸福”“向时代呈送一流的阅读产品”作为基本理念。正是有了刘社长这位第一掌舵人,青岛出版社顺利从生产型转变为生产经营型,为后来拥有更大的发展空间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刘社长始终坚定不移坚持对党的信仰,并将自己的一生奉献给党和人民的出版事业。刘社长退休后身体欠佳,日常行走艰难,然而但凡退休干部党员活动、党课学习以及党费交纳等事务,他必定亲力亲为。在生命的最后几周,身体多处于昏迷状态,即便清醒,也被病痛折磨,痛苦呻吟。但在那些艰难时刻,唯有两件事能让他展露笑颜:一是重孙子和外孙的探望;二是翻阅《老一辈出版人口述实录》,即使后来无法自主阅读,也会示意我们帮忙翻页。
临终前,刘社长心心念念的,便是在他的遗体上覆盖一面党旗,让这份荣耀伴他走完人生的最后一程,这也是他对自己党员身份的坚守与眷恋。
他虽离我们而去,但那种勤勤恳恳、忘我奉献的精神,那种艰苦朴实、勤俭节约的优良作风,那种对党始终坚定不移的信仰,值得我们永远学习。
光风霁月,荡漾英游;先生之风,山高水长。愿老社长一路走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