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武静
人工智能技术持续快速发展,大模型的构建,使得大部分图书编辑从繁重的文字编校工作中解放出来成为可能。这对于大部分只具备一身文字编辑加工“武艺”的专业学术图书编辑,形成了巨大的职业挑战。对于专业学术出版社图书编辑来说,在人工智能时代,除了具备强大的编校能力外,更应当有意识地激发自己的创造性。笔者认为专业出版社编辑的职业方向有两个:一个是深度为科研机构提供评价学术成果的科学有效标准,学术专著编辑能够在科研源头参与,为学者提供更高价值的服务;另一个是优质内容运营传播,编辑有能力利用各大平台的公域流量,聚集大量对专业内容感兴趣的读者,把优秀的学术成果通俗易懂化后传播给大众。
提供优秀的学术深度服务是编辑一种重要的趋势。专业学术出版社一般以为学者出版科研成果为主要业务来源。由于学术成果处于市场产品前端,还未能经受市场化这种比较公平的考核机制。大部分科研机构评价学者的科研成果,需要依赖出版业标准。例如,大部分研究机构考核学者成果,是看该学者发表了多少篇论文,这些论文发表在什么级别的期刊上等。目前,期刊可以分为国际SCI、SSCI,国际普刊,国内的CSSCI、CSCD,国内普刊,级别比较清晰,不同级别的期刊,都有不一样的评分。但专业出版社的级别比较少,一般分为是否是全国百佳出版社,而在大部分科研单位,不论在专业一流的出版社出版,还是在普通出版社出专著,学者在科研机构得到的评分都一致,导致学者不太注重出版社品牌,出现了劣币驱除良币的效应。在传统出版层面上,由于专业学术出版社并没有为科研单位提供更丰富而有效的评价学术成果的标准,专业学术出版社对科研机构培养年轻学者贡献的价值有限,这给专业出版社学术类图书编辑的职业发展带来很多困惑。
学术是国家的公器,学术出版对于构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专业学术出版社工作的编辑,如果有志于学术出版服务,就得在工作之余,多调研,多向自己的学术类作者了解学术界现状、学术界的痛点和难点,申请相关课题深入研究,根据自己在专业出版社的工作实践,对学者学术成果的评价标准进行创新,让专业学术出版社在评价学术成果、培养年轻学者标准方面有新突破。
优秀的专业知识运营推广编辑也是未来一个重要的趋势。专业学术出版社一般都有本领域内最专业、最权威、最系统的知识体系,随着数字化在出版领域的推广,人工智能技术不断发展,专业学术出版社的大部分学术编辑也有丰富而广博的专业知识。在读者获得知识比较容易的信息时代,专业出版社的编辑如果依然走因循守旧的老路,在专业科研成果的生产和传播上几乎不发挥作用,只是将优秀的科研成果编辑加工成书,显然已经不符合时代要求。专业出版社的编辑更应该站在时代前沿,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借助出版社平台丰富、专业、准确的知识资源和作者资源,穷尽人类认知的最高峰,用专业、准确、通俗易懂的语言为大众解答他们感兴趣的热点、难点问题,最大程度地发挥社会效益,同时采用高质量、高价值的知识和信息服务,获得应得的经济效益,保证出版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部分有潜质的编辑,可以在业余参与自媒体创作来练习笔力,同时学会目前的各大自媒体流行工具,利用微信公众号、短视频、直播等各类媒体形式,持续不断服务于需求本专业知识的受众。积累大量对本专业领域感兴趣的信息需求者,积极调研,精准掌握受众需求,利用专业出版社的学术著作资源,开发受众需要的产品,图书、电子书、课程、咨询等,解决信息需求者的痛点、难点,帮助信息受众用更低的成本、更短的时间掌握需要的专业知识,创造价值增量,让出版业知识服务价值真正地被创造出来。
“十四五”规划既明确了出版在整个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中提供知识、提供信息、传播知识、传承文明的初心与使命;又强调把创新置于中国经济发展的核心地位,出版的本质功能是服务创新、参与创新、保障创新。编辑队伍是出版业高质量发展最为核心的要素。人工智能时代,知识更新迭代速度不断加快,作为传承专业权威知识和传播科学系统知识的专业出版社,在满足人们对专业、深度知识需求的过程中越来越重要,专业学术编辑需要在时代的潮流中积极主动去锻造自己,不断增强政治素养,提高时代敏感性,及时捕捉时代热点。既能深入研究科研机构对评价标准的需求,对我国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构建提供科学、坚实的保障,又可以积聚大量对本专业知识感兴趣的数量巨大的受众,精准了解受众需求,借助专业出版社的资源平台,为受众提供不同介质的产品,将本专业领域内国内外权威、前沿的知识推广给需要的受众,真正实现价值创造。
(作者系中国财经出版传媒集团经济科学出版社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