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过去,出版社自办发行更重要的作用是服务本社读者,其产生的销售微乎其微。但渠道的发展,改变了这一现状。网络更加便利,投入产出比也更高,让越来越多的出版社纷纷涉足自办发行领域。长期以来,作为上游生产方的出版社,一直难以得到读者的直接反馈,出版成了“闭门造车”,尤其是文化产品供给愈发丰富的当下,“传统出版社-书店-消费者”销售模式的不足之处愈发显著。自办发行,成为了出版社更好发展的重要依托。实现利润增长、获得更多反馈是不少出版社自办发行的重要诉求和目标,而直面终端消费者后,出版社又有哪些思考?
段兴民(云南人民出版社副社长):出版社自办发行的本质是从“依赖渠道”转向“用户价值深耕”,其差异体现在技术赋能强度(如数据运营、多模态出版)、互动关系深度(如社群共创)和服务形式多样(如增值内容开发)三个维度。与过去相比,一是发行目标未变,均为实现图书价值的市场转化,通过渠道覆盖触达读者群体。二是以内容质量为基础的特性未变,自办发行仍需依赖选题策划、编辑加工等传统出版环节的严格把控。但不同之处,一是渠道形态多元化,通过直播、私域社群等新媒体矩阵直接触达消费者。二是技术驱动效率提升,互联网和人工智能的发展,让出版业全流程的生产效率都有所提升。三是客户关系和服务模式重构。直面消费者后,出版社需在数据应用与内容创新、商业效率与文化责任之间寻求动态平衡,这将成为未来出版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命题。
周荀(广东人民出版社新传媒营销公司总经理):当下,出版社以用户为中心,通过传统电商、直播、私域等直达消费者,实时获取阅读偏好、购买场景等数据。直面消费者,要求出版社一是敏捷响应,建立“用户建议-产品迭代”闭环,如根据社群反馈48小时内优化图书配套资源。二是服务增值,从“卖书”转向“卖解决方案”,如童书搭配家长指导手册、职场书附加在线课程、考证书附加在线题库。
刘丹(中国地图出版集团发行公司销售部经理):过去,图书发行的主要模式集中在实体书店与传统电商的双线并行。后来,社群团购和新媒体异军突起,甚至在某些类别图书的发行中占据了主导地位。在直接面对读者的过程中,我们既感到欣喜,又保持谨慎。欣喜的是,我们能听到读者的声音——无论是关于图书选题、内容质量,还是装帧设计的反馈,都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一手资料,助力编辑部门优化产品。然而,读者在性价比和低价图书的冲击下,价格敏感性显著提高,对地图类产品的时效性要求也不断提升。
韩艳平(二十一世纪出版社(北京)新媒体营销中心总监):与过去相比,相同之处在于都是在绕过传统经销商,争夺终端渠道的话语权和读者。不同之处在于现在更依赖于私域流量的打造,付费推广的利润结构发生了变化。而直面终端消费者后,出版社更多要思考的除了产品本身外,还有营销定位、促销触达、服务质量和差异化供应等问题,唯有融合商业效率与文化责任,才能在数字时代实现真正的“发行自主权”。
项清(安徽人民出版社营销部副主任):与过去相比,自办发行在渠道上有了极大拓展。过去主要依赖传统的经销商,如新华书店、馆配商等渠道,现在我们可以直接通过线上平台面向全国乃至全球读者。营销手段也从单纯的线下宣传推广转变为线上线下相结合,利用新媒体进行多样化的内容营销,也更加注重与读者的互动和反馈。直接面对终端消费者后,我们深刻认识到消费者需求的重要性。读者对于图书的个性化需求越来越高,不仅关注内容,还对图书的装帧设计、阅读体验有更多期待。同时,更加注重品牌建设和口碑传播,努力提升服务质量,不断提升自身的运营能力和内容质量,优化内容和运营策略,打造更加专业的新媒体团队,提升物流、客服等后端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