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出版报道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引用 [1]沈 西. 70岁近70万字,毕淑敏最新长篇小说《昆仑约定》书写人生海拔 [N].中国出版传媒商报,2025-04-04(13). 放大 缩小 默认   
70岁近70万字,毕淑敏最新长篇小说《昆仑约定》书写人生海拔

  中国出版传媒商报讯  3月30日,人民文学出版社隆重推出作家毕淑敏的最新长篇小说《昆仑约定》。“这里的故事,只有云知道——毕淑敏最新长篇小说《昆仑约定》发布会”于首都图书馆·首图剧场举办。作家、心理学家、内科主治医师毕淑敏,当代著名作家梁晓声,中国作家协会主席团委员、著名评论家施战军,新东方创始人俞敏洪,围绕《昆仑约定》从创作、使命感、青春与奉献等多角度展开对谈。中国出版集团党组成员、中国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人民文学出版社社长臧永清出席活动并致辞。首都图书馆馆长毛雅君出席活动并作为代表接受作家毕淑敏赠书。活动由著名主持人李思思主持。

  活动现场人员数爆满,同步直播获得由抖音、今日头条、西瓜视频发起的名人名家知识活动——“大有学问”项目特别支持。

  毕淑敏与人文社有着长期且紧密的合作关系。从《血玲珑》到《拯救乳房》,再到《毕淑敏心灵四书》等作品,都由人文社出版。

  臧永清谈到,近些年,不仅广大读者一直期盼着毕老师的新作,人文社也一直期盼着。终于,等来一部大作品——《昆仑约定》。毕淑敏创作至今,包括《昆仑约定》在内共有6部长篇小说问世,人文社占据了“半壁江山”。足以见得她对人文社的信任,这也正是人文社能够坚持做原创文学的源泉和动力。

  毕淑敏谈道:“写《昆仑约定》是我埋在自己心里几十年的种子,也是我对一座山许下的承诺。年轻的时候没有写,是怕自己写得不够好,技艺不够,没办法把那些强烈的震动感表达清楚。出于私心,我特别希望这部小说在生命末期临近的时候去完成,所以我决定尽可能延后。但,岁月不饶人,再推,我害怕自己写不完了。有一天,我算了算日子,已经70岁了,那就开始吧!”

  当主持人李思思问到创作过程中的艰辛时,毕淑敏答道:“我当兵的时候是最高等级的身体素质,所以才把我分到西藏去,这么多年我几乎没住过医院,但是写这部长篇的过程中我一共住了四次医院、三次急诊,甚至报了病重,但是我真的不害怕,为什么?最重要的是,我的《昆仑约定》第一稿已经完成了。

  同为作家的梁晓声也曾面临过这样的情况,他坦然道:“当时《人世间》的初稿已完成,心里面会有一种感觉:最后要做的那件事,大体上已经做完了,是‘对得起此生’的感觉。”对于梁晓声而言,是《人世间》,而于毕淑敏而言,便是《昆仑约定》。

  俞敏洪表达了对两位作者的敬佩,他谈到,如果没有他们的表达,所有这些经历都会烟消云散,不管是青春戍边的故事,还是在北大荒开荒的故事。没有记录就没有历史,就没有文化,就没有人文,就没有后代人可以参照的坐标。

  《昆仑约定》以20世纪六七十年代高原戍边为背景,塑造了一批不畏艰苦、个性鲜明、敢于牺牲、保家卫国的军人形象。未定国界处,气候条件恶劣、物资匮乏、医疗条件简陋,挑战重重,戍边战士不畏艰难,用血肉之躯筑起生命的防线。毕淑敏以亲身经历为底色,将时代风雨与个人命运紧密相连,刻画了戍边战士对理想主义的执着追求。

  施战军认为《昆仑约定》的情节黏性强,群像描写和深层意蕴处理出色。他还提到,从通识意义上说,《昆仑约定》是一本写人生海拔的书。“只有云知道”,知道什么?知道人生能有多高。同时,昆仑也象征着中华民族的精神高度,毕淑敏通过描写普通士兵的故事,将“人性的高度”“人心的尺度”“生命的广度”“思想的深度”相融,唤起读者们对精神高度的向往。(沈  西)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出版视点
   第03版:中外交流
   第04版:专题
   第05版:专题
   第06版:出版报道/特装书专题
   第07版:出版报道/特装书专题
   第08版:综合
   第09版:中国出版营销周报
   第10版:中国出版营销周报/本期关注
   第11版:中国出版营销周报/明星店员
   第12版:中国出版营销周报/营销金案
   第13版:出版报道
   第14版:资讯
   第15版:业者论坛
   第16版:精品精荐
   第17版:中国阅读周报
   第18版:中国阅读周报/严选好书
   第19版:中国阅读周报/严选好书
   第20版:精品精荐
   第21版:中缝
   第22版:中缝
70岁近70万字,毕淑敏最新长篇小说《昆仑约定》书写人生海拔
从书店到酒吧:图书玩转品牌年轻化
中国出版传媒商报出版报道1370岁近70万字,毕淑敏最新长篇小说《昆仑约定》书写人生海拔 2025-04-04 2 2025年04月04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