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刚
观察一些畅销漫画书的编创和营销,不难看出这些图书皆在围绕当代年轻人做三种功课:一是悦其之目;二是悦其之心;三是让他们有话可聊。这三种功课,也是当下漫画类图书编创的三个原则。
悦其之目
如今的消费环境中,目光所及的商品,皆争奇斗艳,看上去很美,图书亦如此。与前一代读者在实体店选购图书,书在手上被真实看到摸到、被翻阅品鉴不同,现在读者多是凭网络信息判断书值不值得入手。编创者发出的图书讯息,能不能取悦这些见多识广、有品位格调的消费主体,是图书销量的决定性因素之一。
悦人之目,就是指封面要引人注目,包括封面有趣的设计、画面,也包括让读者产生购买冲动的书名、导读。
封面的图画和文字组成图书的“貌”
图是漫画类图书的“貌”。在电商时代,以貌取物常是读者不得已的选择。因为同一类型的图书,电商平台汇聚的品种是实体店的数倍、数十倍,被迫在眼花缭乱的对象中选择其一,除了对出版社、作者口碑等理性思考,读者就只能以貌取物了。所以,编创者不辞劳苦也要给自己的书设计一个吸睛的“貌”。
漫画类图书封面选什么图,就是给书什么样的“貌”,这个貌一定要符合书的气质。读者因为喜欢一本书精致国画风格的封面买下它,看到里面内容都是日本卡通风格的,自然会骂编创者是骗子。封面用图的气质与内文一致,表里如一,读者才会称道。图画或漂亮、或怪诞,目的都是形成视觉冲击。有趣的画面吸引了读者眼睛,此后购买、阅读的行为才可能发生。
字是貌的“妆”。封面有趣,是为了传神。所传的“神”就是一本书的主旨——即作者通过这本书要传达的理念、表达的思想情感。除了封面的平面设计,书名和导读亦是图书的“神”,是图书吸睛的点,是貌的“妆”。
作者在一本书中表达的理念、思想和情感是丰富的,用几个词、几句话提炼出来,不是容易的事。抓住其中一点情绪与读者共鸣,往往大获成功。封面上的每个字都和“貌”有关。字有字的含义,放什么字就让读者看到什么含义。封面上出现的字,目的是用其含义为图书补“妆”,是美化图书。达不到这个目的,那些字只会拉低图书的颜值。同时,文字的字体、位置等都是平面设计重点,放得不对,如同胡乱化妆给书“毁容”。
在封面喊话读者
面对年轻读者,漫画书需要“简单、粗暴”地起一个直截了当、直指人心的书名,推敲一段直截了当、直指人心的导读。
不编织繁杂信息,不需读者思考分析,用书名和导读在封面对读者直接喊话,是调动年轻读者购买欲行之有效的手段,但前提是编创者对读者心理需求要心知肚明。
悦其之心
把本该轻松体验的漫画阅读搞得烧脑,是对有个性的年轻读者的冒犯。悦人之心,包括要让读者有愉悦的阅读体验,也包括让读者在购买图书时产生愉悦的消费体验。
悦其阅读体验
消化的水平。选择漫画这种形式传播知识,其实就是为读者节省理解抽象内容的脑力。但节省读者的脑力,意味着编创者要消耗更多的脑力将知识消化。若作者要在作品中把一个知识专题讲清楚,只能深入这套题目的知识体系,使自己对其理解接近“专家”水平,真正消化后再“吐”出来,否则没有捷径可走。编创者若心存侥幸,节省了钻研和消化的精力,一知半解地做一部作品,投入出版便是一场灾难。编创者永远不要尝试欺骗见多识广的读者。
对于系列知识专题的漫画创作,单枪匹马的创作显得吃力。一个人难有精力去研究不同领域的知识,鲜能成为多个领域的准专家。这时,采用组织、协调多个文字创作、漫画创作的团队来进行系列知识专题漫画图书开发,才是出版的合理规划。
“吐”的功力。作者完成对知识的分析整理后“吐”给读者,需要有趣地表达。有趣是指有趣的漫画形象和幽默的语言,它将传递知识变成一种娱乐。掌握这种娱乐性是一种智慧,编创者对信息的理解能深入浅出,又有从不同角度诠释问题的发散性思维,才算是拥有这种智慧。
浅显、人云亦云的表达,或是刻板的说教,不可能引起有见识、有个性的年轻读者的兴趣。简洁化和娱乐性的表达,是年轻读者乐于接受的。简洁化和娱乐性都是编创者智慧的表达,不是为了简洁而简化,为了娱乐而搞笑。生硬地简化和搞笑,给读者的感觉不过是隔靴搔痒,那只是白白辛苦。
从复杂现象中抽丝剥茧、提炼出简洁主体信息,没有丰富创作经验和图形思维训练而不能。混知漫画后来以“主治不明白”为标签,确实有其对自己理解天赋、表达天赋的自信,而这种自信,还是来自作者对自己理解能力、表达功力的不懈追求。
悦其消费体验
图书出版有一套复杂的流程,编创者的匠心应体现在流程的每个环节中。匠心来自真诚,是作者归纳思想、传递文化的创作真诚,也是编辑善用出版资源服务读者的真诚。作者的真诚体现在图书创作上,编辑的真诚易体现在图书装帧设计的细节、赠品上。
读者获得心仪赠品,就会把购买图书当作一次愉悦的消费体验。同样是赠送卡片,换一种材质,如将纸质卡片换以PET透明卡片、PVC珠光卡片,会给目标读者带来惊喜。图书有深入人心的漫画形象,设计成卡片、贴纸,不如设计成杯垫、鼠标垫,更能让读者随时亲近。
让读者看到、看懂编创者的用心,读者报以热情回应,这在图书销售的成绩单上立竿见影。
让读者有话可聊
国内漫画书、绘本市场皆因话题启幕
社交媒体和新闻报道常选择具有话题性的内容来引人注目。具有话题性,能够引发广泛的讨论和转发。年轻人的生活离不开网络社群,当一本书成为一个社群里的讨论话题,买下这本书便是他们跟随潮流的态度。
国内漫画图书市场即是由一场关于“光明正大看小人书”的话题讨论而开启。
上世纪80年代,蔡志忠国学漫画图书横空出世,颠覆了人们对漫画配不上图书这种载体和成人不看小人书的认知。蔡志忠漫画将深厚的文化古籍一段段截取,配以俏皮的漫画和轻松的文字,使迅速了解文化古籍成为可能。厚重的国学题材当然配得上用图书来出版、看图画学习传统文化当然不必不好意思——于是,一代渴求快捷补充知识的中国读者宣布“光明正大看小人书”。这种主张也很快被社会认同,漫画图书从此就在国内图书市场占据了一席之地。
国内绘本图书市场,是在上世纪90年代末,由“绘本”一词的话题而开启。辽宁教育出版社和三联书店最初引进畿米图书作品,也将“绘本”这个词带进中国,遂在社会上引发关于这个词的讨论。
在当时很多人看来,畿米作品明明是一幅幅彩色漫画,或是升级版的连环画,为何冠以“绘本”这个贸然出现的词。于是报刊媒体上就有不厌其烦的解释,告诉读者这个是源自日本的外来语,西方国家家庭首选的儿童读物就是以“绘本”来称谓。善于兼收并蓄的中国读者慢慢接受了这个词,从此绘本这一图书形式也成为中国漫画图书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
社会发展中话题无穷
涉及文化领域新事物、新现象的话题,容易引起广泛争议,对图书销售产生深远影响。蔡志忠漫画、畿米绘本产生社会话题,确属生逢改革开放初期,读者热情接纳新事物的现象级事例,难遇且不可求。不过社会的发展一刻也没有停歇,思想的起伏一刻也没有停歇,观察一群人、一类人的生活态度,总能在其中发现新话题。
以《山海经》为题材的图书近年来一直维持着热度,如何发掘新话题呢?《山海经》关于动植物的记载,有时会带上一句“食之如何如何”,这个有趣的知识点被名为“我是不白吃”的漫画家抓住了。吃,每个人都熟悉;把远古的《山海经》当作现代的食谱,大家都有兴趣。深入年轻读者的生活找出他们的共鸣之音,编创者就有话题的源泉。
让话题成为读者对图书的延展创作
今天我们就一本图书发掘话题,更需要寻找一些新的思路。
话题,其实可以看作是读者对图书的延展“创作”。读者的思维被图书激发,就会围绕图书分享自己的心得、体验。我被你的书打动,我与你共情,我要抒发情感,不吐不快——这种延展“创作”便会自然而然发生。若编创者在网络为读者布置一个空间,让他们尽情释放自己的智慧,这会让书的价值和意义变得更大、更深;编创者也会就地得到创作的素材、编创的启示,给图书的续创和销售拓展新的空间。
让话题讨论的过程成为读者亲身参与图书生产的过程,用话题引导读者对图书的延展“创作”,其实就是打造编创者与读者共同创造价值的核心竞争力。
编创者生产漫画类图书,时刻能想到读者,做“悦其之目”“悦其之心”“引发话题”的深度思考和切实工作,其付出必能得到读者的真诚回报。爆款漫画类图书,就是因结合了这三个原则而销量暴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