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高勇
自中国第一座广播电台“大陆报—中国无线电公司广播电台”创办以来,中国广播电台走过了百年历程。对于人生而言,百年人生需要梳理、总结并分析其得失。对于中国广播电台百年历程而言,需要总结其发生、发展的过程,以便为将来提供借鉴。
在中国百年广播电台发展史中,播音事业与广播电台相伴相生,见证了中国百年发展历程。播音日益介入中国人的日常生活,对百年中国产生了重要影响。如今,呈现在读者面前的五卷本《百年中国播音史》(九州出版社2024年3月出版)便是集大成者。该套书分五卷:四卷本《百年中国播音事业发展史》(詹晨林著)、《百年中国播音创作发展史》(罗景昕著)、《百年中国播音教育发展史》(马玉坤著)、《百年中国播音学术发展史》(高国庆著)和一卷本2册史料集成《百年中国播音文献史料集成——民国时期播音研究史料集》(高国庆编著)、《百年中国播音文献史料集成——20世纪中国播音学研究论著集成》(马玉坤编著)。《百年中国播音史》以翔实的史料、多维的视角,系统梳理了百年中国播音的发展历程,既展现了技术迭代的轨迹,也揭示了声音媒介如何参与社会动员、文化建构与意识形态塑造。这套丛书不仅是广播电视行业的专业史,更是一部以声音为载体的中国现代史。
《百年中国播音史》填补了中国播音史研究的历史空白。播音史是广播电视史的有机组成部分,突出了人是历史研究的主体。广播电视史的书写往往以技术为中心,强调技术在广播电视发展史中的价值与地位,而播音史的阐释强调播音员及播音创作、播音教育、播音学术的重要意义,重点突出播音发展史中人的重要性。从学术史的角度进行梳理,《百年中国播音史》属于开创性的论著。最早对中国播音史进行探究的要数姚喜双根据其博士论文修改完成的《中国解放区新闻播音语言规范》一书。该书讨论了解放区新华广播电台新闻播音语言规范的形成过程,将其形成过程分为生成、雏形、形成3个时期,并分析了新闻播音语言规范形成的基础、特征、原因和启示。此后,不同学者分别从播音创作、播音教育、学术发展史研究等层面发表研究专著和论文,奠定了中国播音史研究的基础,但都有所欠缺。因此,《百年中国播音史》的出版具有重大的价值与意义。
《百年中国播音史》从事业发展、创作发展、教育发展和学术发展四个维度对中国播音史进行了研究,完整呈现了百年中国播音史的基本面貌。这4个方面皆具特色,如《百年中国播音事业发展史》将中国播音事业发展史“放置在中国社会现代化的大历史进程之中,以百年时间长度,观察其从初生、成长、发展、壮大、繁荣到变革的全过程,试图以社会研究的视角,观察播音活动作为一种媒介有声语言传播活动的发展脉络、整体走向以及社会影响。”《百年中国播音学术发展史》以“百年播音学术发展史为基本研究内容,通过对学术史的梳理,归纳百年播音学术的得失,发现问题,进而总结理论与方法,并指导未来的研究方向……形成播音学术传统,构建中国播音学术气派。”从某种角度来说,《百年中国播音史》填补了中国播音史的历史空白,特别是围绕播音员的再发现,突出了人在历史研究的主体地位。
《百年中国播音史》完善了 “播音学”的史论基础,使播音学坚定了扎实的学理基础。在播音学研究中,中国播音学泰斗张颂先生对引领播音学起到了重要作用。1982年,张颂先生发表《研究播音理论仍是一项紧迫的任务》,将播音学视为广播电视研究的重要方向,开辟了播音学的基础。1994年,由张颂先生主编的《中国播音学》出版,奠定了中国播音学的理论基础。此后,“播音学”逐渐成为一门显学,受到学术界的高度重视。按照学科发展的“史论—理论—业务”理论体系,目前播音学的理论、业务有一套自有的学科体系,构成了播音学的学科基础。而在史论方面,播音学显得较为薄弱,乃至诸多方面需要进行补充。以播音学为中心,书写完整的《中国百年播音史》完善了播音学的史论基础,构建了“研”“教”并举的中国播音史学。
《百年中国播音史》对中国播音史的主要文献进行了搜集、整理与研究,为研究者研究中国播音史提供了史料基础。傅斯年在构建中国近代史学体系时曾言:“近代的历史学只是史料学”,强调史料在治中国近代史中的重要价值。《百年中国播音文献史料集成》分上、下两册,上册《百年中国播音文献史料集成——20世纪中国播音学研究论著集成》主要收录了新中国成立后出版的播音学以及与播音学研究相关的著作,内容涉及21世纪部分相关著作,共分9个方面:播音及艺术语言表达、播音及艺术语言发声、普通话语音教学及研究、戏剧影视台词表演、朗诵艺术、演讲艺术、辩论艺术、朗读及口语教学、嗓音医学及保健。下册《百年中国播音文献史料集成——民国时期播音研究史料集》选编了自1923年中国广播诞生以来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关于播音的研究史料,主要内容包括播音研究、政府关于播音节目的规定、播音员报考条件、播音员的职业生活、听众对播音节目的意见、播音节目研究、国外播音节目。《百年中国播音文献史料集成》以其史料的权威性、编辑的科学性与视角的批判性,成为中国播音史研究领域里程碑式的史料集成。它不仅为学术界提供了不可或缺的工具书,也为公众理解声音媒介的社会功能打开了窗口。
(作者单位:湘潭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