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出版报道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引用 [1]刘 畅. 《智能简史》的编辑简史 [N].中国出版传媒商报,2025-07-18(11). 放大 缩小 默认   
新书上市1个月销量破万册
《智能简史》的编辑简史

  ■刘 畅(中译出版社编辑)

  从去年开始,就有很多人自发在小红书、豆瓣等平台推荐麦克斯·班尼特的英文版《智能简史》,尽管该书中文版当时并未出版。今年4月,第四届全民阅读大会上,“帆书APP”(原樊登读书APP)创始人樊登试读了我们编辑部提前分享的印前样书后,强力推荐了《智能简史》中的重磅内容。今年6月,《智能简史》中文版上市,1个月销量破万册,在京东销售排名冲至智能科技图书榜首位。

  今年6·18,该书成为樊登推荐书单的第一名。作为第33届全国书博会好书推荐官,樊登还在书博会相关推荐视频、帆书APP以及直播中强烈推荐了该书。

  “千呼万唤始出来”,《智能简史》的出版过程有着怎样的“编辑简史”?

  今年,人工智能最有趣的发展莫过于机器人上春晚,以及机器人跑马拉松、打拳击。但机器人颤抖的步伐、虚空的拳法不免令人质疑——这样的机器人真的智能吗?重磅畅销新书《智能简史》开篇便提出,我们造出了智能手机和智能手表,却造不出能把碗碟放进洗碗机的机器人,因为这不是一个机械问题,而是一个智能问题。这个过程包含很多智能的操作,比如识别需要清洗的碗碟,用合适的力度将它们拿起放下,放下时还不能损坏其他东西。

  从智能的视角来看,很多我们习以为常的动作其实并不简单。《智能简史》作者麦克斯·班尼特在开发人工智能系统的过程中发现了这一点,于是他开始阅读文献,希望借此了解究竟何为智能。班尼特与肯特·贝里奇、卡尔·弗里斯顿、迪利普·乔治、戴维·雷迪什等神经科学家反复交流,发表了多篇关于智能的论文。之后,他决定将这些论文整理成书,即《智能简史》。

  巧合的是,作为该书中文版编辑,一审这本书一周前,我刚和一个前图书编辑聊过人工智能取代人类智能的问题。她不再做编辑,就是认为编辑即将被人工智能取代。因此,做这本书时,我有种“难道这是天意”的感觉。一审到1/3时,我已坚信这是一本非常好的书,甚至是我近几年读过的最好的书。于是我给那个前编辑发了信息:“我在做一本关于智能的书,写得非常好,你一定要看看。”

  《智能简史》无疑是一本好书,但一审时,我感觉它好读又不好读。好读是因为该书系统梳理了智能进化的历史,同时详细分析了我们熟知的人工智能,比如扫地机器人、AlphaZero、智能驾驶系统、ChatGPT等,让我理解了“我”(或者说人类智能),也让我理解了人工智能为何如此强大又如此笨拙。

  不好读是因为该书涉及大量专业术语,需要一一核对,且书中的内容环环相扣,必须理解前文,才能判断后文是否符合逻辑、表述是否合理。在审稿过程中,我不免被专业限制,被过去的知识误导。例如,我不知文中的“基底神经节”和“基底核”都是basal ganglia的中文翻译。直到看到某处因不理解译文翻看原文时,才发现此处“基底核”指的就是前文中的“基底神经节”。由此,我查遍原文,统一译法,消除错误。又如,文中的神经调质多巴胺最初被译为“神经调节剂”,但我查询后发现其最新用法是神经调质。我咨询一位神经内科医生,这位医生却提出了新的疑问:“多巴胺不是神经递质吗?”于是我核对原文,原文中神经调质一词用的是neuromodulator,而神经递质一词用的是neurotransmitter。神经调质和神经递质同为神经系统中的化学物质,根据“递质”这个用法,相比“调节剂”,“调质”的译法更合适,且与在术语在线中查到的一致。解决了neuromodulator的翻译问题,我还需确认多巴胺究竟是神经调质还是神经递质。查阅文献后,我发现多巴胺既是一种神经调质又是一种神经递质,原文表述无错。该书推荐序作者尹传红在撰写序言时也注意到了这一细节,提醒我审稿或有遗漏。幸好我关注过这个问题,向尹老师做了解释。

  不好读还因为该书是按照人类智能的进化顺序书写的,但这并非科学发现的顺序,也非人工智能的开发顺序。不过这也恰好说明虽然我们已经开发了人工智能,但对智能本身的认识还不够充分。编校完毕通读时,考虑到这是一本知识极为丰富的书,读者阅读的速度不会太快,如果阅读中被其他事情打断,难免会出现看到后文忘记前文的情况。因此,为了提升读者的阅读体验,我提炼了书中五次进化突破的要点,又梳理了重要进化和科学发现的时间轴,形成该书的插页。 

  此外,审校该书时,我还发现了一些原文的错误。例如,在第v页下方的时间轴中,白垩纪是1.5亿年前~0.66亿年前;而在第181页的图上,白垩纪是1.5亿年前~0.65亿年前,两处不统一。又如,书中两处提到人脑中有860亿个神经元,又有一处提到人脑中有850亿个神经元,还是不统一。再如,第264页第二段和第279页第一段的灭绝事件写的都是“三叠纪—侏罗纪”大灭绝,但根据前文来看,应该是白垩纪—古近纪大灭绝。我们通过版权代理联系作者,希望作者对此进行修改。我在作者的官网上,找到了作者对该书的几处订正,之后,又收到了作者的邮件,对这些错误进行了修改。同时,根据质检老师建议,在第v页下方加上了“此时间线来自英文版,与中国科学界推断的时间有出入”的说明,进一步完善该书。

  该书出版过程中,我一直在想:我是希望人工智能更智能,还是希望它更不智能?通读时,我曾需要更换书中的一个词。如果直接搜索这个词,结果有200多个,一一确认是否更换需要很长时间。但是,如果能够交叉搜索,我就能很快找到需要更换的词。当时我忍不住抱怨了一句:“这(软件)也太不智能了。”抱怨完,我又想,如果这个软件这么智能,还要我做什么?看到斯蒂芬·罗斯和德鲁·巴格内尔训练智能驾驶系统(让智能驾驶系统“观摩”司机开车)时,我忍不住设想,可不可以用这个方法来训练校对软件?目前的校对软件,经常因为回行、页眉等误报,还分析不出来某个字应该跟着前面的字还是带着后面的字,这就很不智能。如果让校对软件观摩编辑审稿,学习修改错别字、标点符号、病句,调整表述,梳理逻辑,查文献,甚至修改之前的修改,那么它是不是可以像编辑一样审稿呢?但是,如果这真的实现了,编辑还有什么用?

  应该有很多人处于这种矛盾之中,要解决这种矛盾,必须回归班尼特在《智能简史》最后提出的问题:人类的目标应该是什么?只有找到这个问题的答案,我们才能明智地选择哪些智能特征需要摒弃,哪些需要保留,哪些有待改进。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分销新视野/论坛精粹
   第03版:综合
   第04版:作家专访
   第05版:江苏书展专版
   第06版:分销新视野/金牌经理
   第07版:分销新视野/营销金案
   第08版:出版报道
   第09版:奇迹童书大赏
   第10版:奇迹童书大赏
   第11版:出版报道
   第12版:传媒新媒
   第13版:世界出版
   第14版:世界出版
   第15版:资讯
   第16版:精品精荐
   第17版:精品精荐
   第18版:精品精荐
   第19版:精品精荐
   第20版:精品精荐
   第21版:中缝
   第22版:中缝
《智能简史》的编辑简史
机工社的企业类图书凭什么火?
聚焦出版数据生态 数传集团共筑数纽新平台
厚植古诗文功底 提升传统文化素养
巴蜀文脉润香江 川港书韵共流 新华文轩亮相2025香港书展
《弄官山——在白头叶猴中间》阅读分享会暨生物多样性保护科普活动举行
中国出版传媒商报出版报道11《智能简史》的编辑简史 2025-07-18 2 2025年07月18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