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出版传媒商报记者 聂慧超
当一家初创公司卡在商业模式验证的瓶颈,当传统企业在数字化转型的路口反复试探,当团队管理者对着一堆“理论模型”仍搞不懂如何落地,在这些企业发展的关键节点,企业类图书正以“实战教练”的角色,为创业者、管理者和传统企业提供破局之道。机械工业出版社(以下简称“机工社”)近年来持续深耕这一领域,形成了独特的产品矩阵与市场洞察。
据机工社华章分社常务副社长佘广介绍,机工社的企业类图书占该社商业管理类图书总品种的40%,且近3年呈显著增长趋势。这条图书产品线覆盖企业从创立到持续发展的完整链条,本版原创图书与国外引进图书占比各半。内容主要涵盖四大方向:企业经营与管理经验总结、企业管理思想以及企业家精神研究、企业案例分析、企业创新创业指导。各产品线从宏观与微观、教材与店销书等维度加以区分,既保证内容丰富,又避免重复。同时,这类图书产品普遍实现纸电同步,部分重点产品还配套有声书或视频讲解课。
佘广观察到,近几年,企业类图书市场的发展趋势发生显著变化。其一,经济环境变化促使企业不断探索创新与发展路径,企业家和创业者需从图书中获取管理经验、案例参考和创业指导,以应对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其二,随着中国本土企业的崛起与创新,本土企业案例和管理经验的总结需求增大,推动了本版原创企业类图书的丰富与发展。其三,数字化技术进步与新媒体平台普及,改变了读者的阅读习惯和获取信息方式,也为企业类图书的推广销售开辟了新路径。“目前,机工社80%以上的企业类图书通过线上销售,借助企业管理垂类达人带货,触达更广泛的企业家与创业者群体。”佘广说。
经济环境翻涌倒逼企业求变,本土巨头崛起催生原创需求。在企业类图书翻涌的热浪中,出版社想造出人人抢的爆款,关键在于找准能戳中企业家痛点的选题。
在这场选题博弈中,机工社始终秉持“先有研究,后有出版”的工作方法,企业类图书选题亦遵循这一模式,通过“显性指标+隐性指标”双维度筛选。佘广介绍:“企业类图书有一个较显性的指标,即企业经营状况与市场口碑,例如我社2022年出版的《华为数字化转型之道》,发行累计超过20万册;此外还有隐性指标,包括企业员工对企业的评价,以及业内专家学者对企业的研究,像我社2024年出版的《何以信誉楼》便属此类,该书发行量已逾1.2万册。我们确认选题前,会通过信息收集、深入企业调研等方式开展前期工作。不仅如此,社里常举办相关行业会议,如纪念彼得・德鲁克中国管理论坛、定位战略管理论坛、稻盛和夫经营会、中国管理实践论坛等。借助这些活动,我们能进一步研究和观察企业,并聚集了一批价值观与经营理念契合的企业家作者,他们创作的图书广受读者好评,比如宋志平的《有效的经营者》与《三精管理》,其中《三精管理》累计发行超过18万册。”
基于对市场趋势的判断和新兴领域的关注,佘广表示,随着中国本土企业的创新与发展,总结本土企业类的图书将逐年丰富。机工社将进一步加大对此类图书板块的投入。一方面,深入挖掘本土优秀企业案例,加强与国内知名企业、专家学者的合作,推出更多高质量的本版原创图书,总结和传播中国企业的管理智慧和创新经验;另一方面,紧跟数字化发展趋势,加大电子书、有声书、视频课程等数字内容产品的开发力度,同时积极探索出版后的企业生态构建、创新推广及销售模式,为企业类图书市场注入新活力,让出版更好地为企业发展与企业家成长赋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