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士彬
20世纪初的中国,正处于新旧思潮激烈碰撞的历史节点。辛亥革命与五四运动的浪潮不仅重塑了社会格局,更催生了文化艺术的深层变革。在这一背景下,金石学——这门形成于宋代、兴盛于清代的古器物研究,经历了一场静默而深刻的转型。民国时期的金石研究逐渐突破“证经补史”的藩篱,开始关注碑刻文字的审美价值、艺术流变与文化意蕴。然而,这段承前启后的学术史却长期缺乏系统性文献支撑,大量珍贵史料散落于故纸堆中,亟待抢救性文献整理。作为《民国金石史料丛编》(以下简称“丛编”)的策划编辑,我们秉持“以文献重构历史,以学术接续文脉”的核心理念,历时5年策划编纂此套丛编,填补了这一空白。这套总计约550册的皇皇巨著,不仅是对民国金石文献的全面抢救,更是为当代学术研究架起了一座贯通历史与现实的津梁。
文献架构:五编并峙,蔚为大观
《民国金石史料丛编》延续大象出版社“文献中国”系列的一贯追求,以科学分类与规模性汇编为特色,将民国时期出版的金石碑刻类文献1800余种、32万余页,按金石学传统分为五编:
石刻编(40册):收录摩崖、碑碣、墓志等石刻文献150种,时间跨度从秦汉碑刻到近代题记,尤以《大理喜洲访碑记》《秦始皇后刻石考》等稀见著作为亮点。这些文献不仅记录了历史的沧桑变迁,更展现了古代石刻艺术的独特魅力。
吉金编(80册):聚焦青铜器铭文研究,辑录《历代钟鼎彝器款识法帖》等296种文献,其中吴大澂《愙斋集古录》、容庚《商周彝器通考》等经典之作的系统收录,为古文字学与青铜器研究提供完整脉络。
契文、古陶、古玉、玺印编(60册):突破传统金石范畴,将甲骨文、陶文、玉器铭文及玺印研究纳入体系,收录罗振玉《殷墟书契考释》等200种著作,展现民国学者对多元物质载体的开拓性探索。
金石学者著作编(300册):汇集陈介祺《簠斋金石文考释》、马衡《凡将斋金石丛稿》等700种学术专著,全景式呈现民国金石学家的研究方法与理论建树。
碑帖编(20册):精选《华山庙碑临写指南》等130种碑帖文献,既包含拓本影印,又收录临池指南,兼具史料价值与艺术实践意义。
这种分类不仅遵循了金石文献的学术传统,更通过“以类相从”的编排逻辑,凸显民国金石学从考据到审美、从辑录到阐释的范式转变。丛编采用原貌影印方式,最大限度保留了文献的版本特征。
学术价值:史料重光与范式重构
民国金石学的独特价值,在于其身处古今中西交汇处的学术自觉。该套丛编通过系统梳理,揭示了三大研究维度:
其一,艺术史观的转型。晚清以降,阮元“北碑南帖”论掀起碑学革命,至民国时期,这种艺术思潮与考古发现、出版技术相结合,催生了全新的研究路径。如弁言所述,学者们“从考古学、历史学、金石文献学的角度,对金石文物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丛编收录的《元代白话碑》《突厥文碑译释》等著作,正是跨学科研究的典范。
其二,方法论的交融。民国金石学既承乾嘉朴学余绪,又吸纳西方实证主义。陆和九《中国金石学讲义》以现代学科体系重构传统学问,容庚《金文编》运用类型学对青铜器铭文进行科学分类,这些方法论创新在丛编中得到完整呈现。
其三,文化认同的构建。在“西学东渐”的浪潮中,金石学成为知识分子守护文化根脉的精神实践。王国维“二重证据法”的提出、罗振玉对甲骨文的抢救性整理,均被丛编以原始文献形式定格,为理解民国学术的民族性与现代性提供了鲜活样本。
尤为重要的是,丛编揭示了民国金石学对当代研究的启示。
编撰团队:名家领衔,薪火相传
丛编的学术高度与体系化构建,得益于主编团队的学术积淀与编纂智慧。作为学术总策划,两位主编形成了优势互补的学术格局。
大象出版社艺术文献编辑室原主任芦荻执掌《吉金编》文献甄选,他展现出对青铜器铭文发展脉络的深刻洞察,为丛编确立了严谨的学术基准。
基于其专业影响力,编委会又特邀中国当代书法理论泰斗陈振濂教授担任首席主编。陈先生以深厚的学术造诣与前瞻视野,为丛编注入两大创新维度。在丛编弁言中,明确提出“激活金石文献的当代生命力”的核心理念,主张通过高精度影印技术实现“经典再生”,为学科发展夯实文献根基。
编委会成员还包括李韬、杨天才等中青年学者,形成老中青三代协同的学术梯队,确保丛编既有历史厚度,又具时代活力。
值得一提的是,丛编编纂得到华北水利水电大学金石学研究中心的全程参与。该中心依托民国时期河南地区丰富的碑刻遗存,将地域性学术资源转化为全国性出版工程,体现了“地方经验”与“国家叙事”的有机结合。
出版创新:影印技艺与数字延展
在数字技术席卷出版的今天,《民国金石史料丛编》选择以传统影印形式呈现文献,看似“保守”,实则暗含深意。主编在前期论证时就明确指出:“影印不是简单的复制,而是对文献生命力的延续。”丛书采用120克东方书纸印刷,布面精装烫金,既保证了拓本墨色的层次感,又赋予典籍以庄重的物质形态。这种“敬畏纸张”的态度,与当下快餐式阅读形成鲜明对比,重塑了学术出版的仪式感。
与此同时,作为策划编辑并未忽视与当下的技术融合,丛编将同步建设“金石碑刻文献专题数据库”,实现文献检索、图像比对、批注共享等功能。这种“纸电联动”模式,既满足了老一辈学者对实体书的偏好,又契合青年学人的数字化研究习惯,体现了在融合出版领域的前瞻性。
镌刻文明,照见未来
《民国金石史料丛编》的出版,不仅是对民国学术遗产的致敬,更是对当代文化使命的回应。在全球化与数字化的双重语境下,金石学所承载的中华文明基因,正通过文献的重光与方法的创新,获得新的阐释空间。丛编如同一面棱镜,既折射出民国学者在文化危机中的坚守与突破,也为未来学术的多元发展提供了丰厚的资源库。正如罗振玉在《殷墟书契考释》序言中所期许的:“金石虽冷,学问常新。”我们相信,这份跨越百年的学术火种,必将在新时代的土壤中,绽放出更为璀璨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