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图书在出版业和图书馆服务中所占比重逐年增大,数字图书的服务创新需要出版界和图书馆界深度合作,这是8月29日举行的2011中国图书馆馆长与国际出版社高层对话论坛上与会者的共识。本次论坛是由中国图书进出口(集团)总公司,中国图书馆学会专业图书馆分会、高校图书馆分会、交流与合作专业委员会共同主办,中国图书进出口(集团)总公司承办的第三届“中国图书馆馆长与国际出版社高层对话论坛”,是第18届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的活动之一。论坛针对数字出版和数字资源长期保存进行了深度研讨,聚焦电子图书与工具书的发展、数字化科学数据服务。国家图书馆副馆长陈力、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主任袁海波、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馆长张晓林、中国图书进出口(集团)总公司党委书记、副总经理吴伟,以及来自国内近200家公共、大学和专业图书馆负责人,出版集团高层,国际知名出版社Springer Science and Business Media(施普林格科学与商业媒体集团)、Oxford University Press(牛津大学出版社)等机构的代表出席论坛。中国图书进出口(集团)总公司副总经理袁水仙、中国化工信息中心副主任揭玉斌分别主持论坛。
论坛期间,与会专家和代表就数字出版的发展与衍生服务,尤其是电子图书和电子工具书的应用、保存,科学数据的应用、关联与保存,期刊中的科学数据出版与关联等话题开展讨论。嘉宾演讲的主题包括:电子文献的使用量发展趋势与电子图书的影响、电子图书长期保存的挑战与应对、科学数据的数字化出版与长期保存以及全球学术资源数字出版中的学术研究与发现等。论坛还就电子资源引进、法定存缴,数字化资源长期保存中图书馆与出版社的角色定位,出版数字化未来走向,电子图书与电子期刊对学术研究的推动等展开互动对话。
瞄准科学数据服务,丰富工具书的服务功能,保存和利用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开发利用人类共同的学术研究成果是图书馆的责任。关于长期保存,代表们一致认为:数字资源长期保存与合理利用已成为图书馆界和出版界共同关注的问题,创新电子图书服务具有重要意义。在数字出版及其服务方面,各方应加大科研投入的力度,开展有效的学术交流与合作,形成研发、引进、保护、再加工、服务的新型互动服务链。在宏观角度上,数字资源长期保存将是图书馆界、出版界的共同利益所在,需要通过双方紧密合作形成良性协作机制,共同促进人类文化的广泛传播。
三大海外出版网络检索平台不断完善
目前,数字出版早已从单纯科技的层面,延伸到服务、运营和消费的广阔领域。电子图书、电子报刊、电子文献、网络数据库层出不穷、屡见不鲜,不仅改变了阅读和传输方式,也影响着知识储存和应用,新的服务模式的构建,甚至人们思维方式的改变。据了解,数字出版是连续三届“中国图书馆馆长与国际出版社高层对话论坛”的主题。吴伟表示,中图公司是数字出版的积极参与者,作为出版服务链的一环,在推动数字出版业发展,服务图书馆和科研院所方面进行了持续的努力。近年来,他们一直致力于跟踪海外图书报刊文献数字化发展趋势,加大引进和再开发力度,构建新的服务平台,延伸传统服务。数字资源引进的比重逐年递增。
吴伟介绍说,中图三大海外出版网络检索平台不断完善:其中,CNPLinker系统已收录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3000多家海外期刊出版机构的3.5万多种学术期刊和2.2万多种开放获取期刊资源,包括了1300多万条目次文摘数据信息。已有千余所国内高校和科研院所通过CNPLinker平台实现检索科技文献、查询国内馆藏或链接至国外出版社网站获取电子全文,网站的日点击率近10万次。中图电子期刊导航系统——EJNavor,提供订户海外电子期刊的一站式集成服务,数据检索更加便利,链接更加准确快捷。中图海外图书采选系统——PSOP,收录海外图书数据583万余条,日更新超过万条,签约使用机构已达310多家。
电子图书的长期保存
目前,电子图书针对图书馆的销售方式包括,出版商直接销售,代理商集成代理销售,按专题、学科、出版社打包销售,根据需求按种选购以及一次性买断的购买方式和按期租用的订阅方式。而电子图书的长期保存方式则包括法定存缴、第三方保存模式以及出版商许可保存模式等。
据悉,图书馆购买的电子图书正处在““长期保存””的危机之中,随时都有可能因某种技术、经济、政治或法律等原因使得这种危机爆发为严重的科技信息获取障碍。另外,人们对电子图书长期保存意识还比较低,部分原因在于电子书尚处于起步、发展阶段,数字化的人类知识、文化成果应得到长期保存还未被充分认识。
电子图书长期保存面临的主要挑战:一是权利的获取,包括授权主体的多元化(出版商、代理商),内容、功能的多样性(文本、图表、图像、音视频嵌入、工具软件嵌入等,可能导致完整内容授权的复杂和困难),采购途径、模式的多样化(购买、订阅,需不同授权方式)。二是规范化管理机制、可信赖流程的建立,包括权益要求、管理机制要求、流程要求、服务要求等。三是出版格式的多样性,包括处理多种电子图书的出版格式,采取标准、规范、一致的数据结构、出版格式等。四是触发事件发生时保存电子图书的使用服务,包括在线使用、专用阅读器借阅、移动通讯设备阅读等。
针对上述问题,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资源建设部研究馆员郑建程认为,公益性文献信息服务机构应主动承担起保存数字化人类知识、文化资产的社会职责。他建议,应完善包括电子图书在内的电子出版物的法定存缴制度。同时规范电子图书的出版格式,比如PDF全文+XML元数据,EPUB等。作为长期保存机构的图书馆,应研究制定从权益获取、数据摄入、数据检验、数据保存,到特殊条件下服务的机制和流程。最终,电子图书的长期保存要靠出版商和图书馆的合作实现,双方都应以积极开放的心态和方式相互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