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爱好者》(2012年第12期)——张霞的《策划编辑的新闻敏感与情报分析能力》:强化自身专业水平,做内行中的里手、外行中的专家。目前,图书市场的出版节奏越来越快,所出版的图书数量越来越多,但高质量的图书却凤毛麟角,这与策划编辑的专业知识缺乏、把握市场不够、职业新闻敏感性不足有很大的关系。专业知识不够,对本专业领域内的新动态、新方向或远期可能出现的研究热点没有职业敏感性和预见性,不能站在学科发展的战略高度进行有意义的选题。
◆《出版广角》(2012年第7期)——周建森的《青年编辑的五种选择》:选择了做编辑,就是选择了内心的修行。编辑是为他人作嫁衣,成就的是作者、读者,甚至是出版社,编辑行业的经济效益和经济规模远远不能和通讯、电力等行业相比。但每编辑一本好书,都是一次学习的过程,读好书编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交流。这是内心的修行。
◆《青年记者》(2012年第13期)——向继东的《做一个好编辑不容易》:我曾说过:“没有好杂文不要错怪杂文作者和杂文编辑。因为最好的杂文是那些没有刊布出来的。”其实,作为一个真正的好编辑,当然不是动辄使用生杀大权,而是有妙手回春之力:往往不能刊布的文字,经他捣鼓几下,就能化腐朽为神奇。可惜,我自己不是这样的编辑,职业生涯中不知毙掉多少妙文(有时虽不免心生怜悯,甚感爱莫能助)。尤其让我尴尬的是,往往被我(当然包括我的领导)毙掉的某文,不久又在别的纸媒上堂而皇之地出笼了。有位著名的老编辑说过:“大编辑不改稿,小编辑大改稿。”大概,我太想做“大编辑”了,结果适得其反,终不成器。
◆《西江月·中旬》(2012年第5期)——张巍的《责任编辑之“责任”浅论》:责任编辑是出版社的细胞,激发其活力,是保持出版社生命力持久不衰的源泉。责任编辑不能尽责,积极性受到种种制约甚至扼杀,智慧和才华得不到充分发挥,长此以往,何从谈出版业的兴旺发达。
◆《今传媒》(2012年第7期)——李宏杰等的《全媒体时代广播编辑的转型突破》:广播评论具有线性传播稍纵即逝,不易留存的弱点,提炼新锐观点,对热点新闻事件进行即席快评,这已经成为广播编辑的一项基本功。因此广播编辑要在“浅”字上下功夫,把政论性的内容及较为深刻的道理,运用受众容易产生兴趣的材料、容易接受的方式表述出来,这样既可以深入,也能浅出。
◆《新闻前哨》(2012年第5期)——钟艺兵的《美术编辑的审美修养》:任何一幅美术作品在登出之前都要通过美术编辑之手。美术编辑作为作者与读者之间的中介者,起着意义非凡的作用。而这其中的审美修养所发挥的作用更是不可小觑。作为具有专业水准的美术编辑,一幅作品在其审美修养的物化下要让普通读者可以领略其中的内涵和意境,引起共鸣。每幅作品都有它所对应的读者群体,比如儿童、青少年、老人,知识分子、商人、工人、农民。因此,美术编辑在编辑作品时,首要应该了解作画者的动机,其作品是要展示给哪些群体的。然后以此为基准,站在受众的审美角度上进行编辑。
◆《东西南北·教育观察》(2012年第11期)——郭鉴等的《编辑出版学专业实验教学体系研究与构建》:全媒体出版是一种整合多种介质形式对同一主题进行多媒介同步发行的全新出版理念。为满足社会对全媒体出版人才的需求,我们在实验教学中围绕“一个实验平台、数个受众群体、数种媒体展示形式、综合出版能力”,侧重培养学生在杂志、报刊、广电、网站等各方面的操作技的,充分体现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有利于人文与科学素质提高及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及创业精神培养,有利于学生毕业后的继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