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印是一种高速、高效的工业化印刷加工技术,综合考虑图书印刷制版成本、高速印刷设备的使用费用,每次图书印刷的批量越大,胶印印刷的单位生产成本就会越低:这是胶印的优势。但是,从目前图书销售的特点来看,除了名家名作或者畅销书、少儿图书的首印量较大外,出版社为了控制退货与库存风险,大多采取少印多次的印刷策略。“大批量印刷,如果图书销售不佳、销售周期过长或者滞销,印刷数量越多、铺货范围越大,给出版社带来退货与库存损失就越大。”张建民这样总结大批量印刷的不足。“这种情况下,兼顾图书生产和销售的图书最低生产数量,即最低经济批量,就很关键。”但他觉得“出版社通常下达的图书印刷批量都是大于图书的最低经济批量,同时对于低于该批量的图书品种的需求,出版社大多选择放弃。”
“数码印刷技术的出现改变了这种局面。”张建民介绍道。“数码印刷技术是一种无版印刷方式,可以做到每张纸印刷内容的不同。运用于图书生产可以做到单本起印。理论上可以做到按照读者(客户)的意愿按需印刷,要什么印什么、要多少印多少、什么时候要什么时候印。”据其介绍,采用静电成像原理的激光打印机是最早运用于图书生产的数码印刷设备。经过20多年的发展,激光数码印刷机的技术已经成熟,其印刷质量已经与胶印相当。“然而,激光数码印刷机的生产效率低、生产单张成本高,大大限制了它在图书生产中的作用,100册以下批量的短版图书(样书、绝版书)是其主要加工对象。对于大多数出版社来讲,不能带来任何经济效益的这类短版图书业务可有可无,故对建立相应的机构和运营模式兴趣不大。”
高速喷墨印刷技术的进步,大大改善了数码印刷在生产效率和印刷成本方面的不足。很多业内人士认为,该技术将在未来一段时间成为印刷行业关注的重点之一。“高速喷墨数码印刷机生产效率和印刷质量与对开单张胶印机相当,在国内2000册批量的图书印刷生产成本已经接近胶印,相信在未来几年内可以实现3000册批量成本接近胶印成本。如果3000册批量的图书能够成为选择某种图书印刷方式的盈亏平衡点,同时3000册批量又是国内大多数出版社新书印刷的最低批量,这时出版社就多了一种印刷方式可供选择——对于那些销量没有把握的新书,出版社可以利用高速喷墨数码印刷技术,在生产成本基本保持不变的条件下,合理选择印刷批量,这样可以避免销售风险、减少库存。而对那些需求量不大的专业图书则可以做到按需印刷,零库存出版。”张建民介绍道。
数字化、数码印刷技术的进步,为按需出版从可有可无到成为出版社的核心业务之一提供了可能。但在目前阶段,出版社在按需出版印刷方面的投入却比较谨慎,很少有单个出版社选择购买印刷设备,在出版集团层面,购买相关设备的也不多见。受限于成本、业务量等多方面因素,出版社在是否选择这项新技术、如何利用新技术强化、优化经营方面,并没有明确的答案。张建民认为:“按需出版是一种新的营销模式。”在数码印刷技术的支撑下,按需出版的瓶颈已经消失,但出版业的营销模式却没有发生变化。“旧的营销模式不创新,新的印刷技术就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我觉得这点上出版社、印刷企业、设备制造商等多方面要密切交流、加强合作,共同开发、利用这项新技术。如印厂与出版社联合购买印刷设备,联合经营等,以此来规避高投入带来的经营风险。”张建民总结道。
按需出版的营销模式如何建立?不同厂商数码印刷技术的特点是什么?数码印刷设备用户有什么经验教训?数字印刷与传统印刷的未来出路在哪里?这些都是首届中国按需出版论坛将要试图去讨论、交流、共享的内容。精彩内容,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