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中国阅读周报·文化·关注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学者在“2012亚洲翻译家论坛:文化翻译与韩流”上坦言~~~
学者在“2012亚洲翻译家论坛:文化翻译与韩流”上坦言~~~
学者在“2012亚洲翻译家论坛:文化翻译与韩流”上坦言~~~
学者在“2012亚洲翻译家论坛:文化翻译与韩流”上坦言~~~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学者在“2012亚洲翻译家论坛:文化翻译与韩流”上坦言
让读者感动的是作品不是翻译
  ■商报记者  潘启雯

  以“何为让读者感动的翻译”为主题并作为第19届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主宾国韩国的重要文化活动之一的“2012亚洲翻译家论坛:文化翻译与韩流”8月31日在北京举办,该论坛由韩国文学翻译院和中央民族大学外国语学院共同主办,来自中韩的作家、翻译家、学者等100余人出席了论坛交流活动。

  中韩两国建交20年来,文化交流丝毫不逊于经贸合作,从政府到民间进行得如火如荼,从而有了“韩流”、“汉风”之说,但和两国的经贸合作一样,中国对韩文化交流存在巨大“赤字”,作为大众文化的“韩流”在中国产生的效应远远大于“汉风”对韩国的影响。谈起举办该论坛的“初衷”,韩国文学翻译院院长金圣坤在接受商报记者采访时指出,文学不同于K-Pop(韩国流行音乐),没有企划系统,而韩国文学翻译院就扮演将韩国作家推向世界的企划公司的角色。金圣坤在翻译院主页上称,“仅凭大众文化媒体电视剧和融合西方文化的K-Pop已经难以传播韩国文化,现在到了用高水平的韩国文学向世界传播韩国文化独特性的时候了”。

  中央民族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郭英剑则指出,中韩建交以来,我国的韩国语教育突飞猛进,但是,高水平韩国语人才匮乏的局面依然突出,尤其是从事文学翻译的高端人才更为奇缺。

  翻译者们曾被称为“叛逆者/叛徒”

  众所周知,文学的首要任务是:通过对人生丰富多彩的描写和刻画来反思人类生活及生命的真谛。同时,可以说文学还是反映一个国家的文化、社会、历史以及精神的最佳、最重要的社会文件和文化文本。换言之,文学应该是最有助于我们去理解他国人生活和文化的一个媒介。因此,翻译家们通过对他国优秀文学的精彩翻译而在两种文化中间搭建沟通之桥,其作用自然是相当重要的。

  金圣坤用幽默的语言指出,曾几何时,翻译者们曾被称为“叛逆者/叛徒”。但是,在我们生活的这个时代,翻译者已然成为了“文化中介者”。“因为在文化冲突不断、文化矛盾频发的时代背景下,他们承担着在两种文化之间搭建理解与交流之桥梁的重任。其实,文化方面的冲突和矛盾不仅仅是在东、西方,就是在同一亚洲各国之间也会发生。在出现这种问题的时候,能够调节国与国之间不必要的误会及冲突的,正是优秀的文学翻译作品。”

  聊到翻译者的时代使命,金圣坤更是感慨万千:“我父亲曾在韩国战争时期(抗美援朝战争)任口头及书面翻译,他经常对我说‘在发生混乱和冲突的时候,没有比精确的翻译更为重要的了’。当然,混乱和冲突的局面已经结束,现如今我们正处于一个各国文化之间越境而邂逅、邂逅并交流的时代。尽管如此,在今天翻译与翻译家的使命依然、甚至更加重要。”

  盛极一时的韩流

  对韩国纯文学有所伤害

  “从流行音乐、电影到网游、电视剧,韩流曾经席卷亚洲,但韩国现在很少提‘韩流’了,韩流过后,韩国提出了打造亚洲文化的概念。”自从1997年韩国提出文化立国的战略以来,学者向勇先后近十次到韩国访学,据他介绍,韩国政府目前最大的文化工程是要在光州建立一个亚洲文化殿堂,工程时间是从2004年到2023年。这个大型文化产业园是韩国建国以来最大的文化项目,其规划是想成为亚洲某些原初文化的发祥地、各国文化的展示地、新兴文化的诞生地。而在过去的10年里,翻译学术界的热门话题是文化。翻译虽然是语言的转换,但它与文化因素息息相关。

  在谈及韩流对于韩国纯文学传播所产生的影响时,几个受访者表现出不同的态度。学院派知识分子韩梅认为更多是良性效果,因为先是知道表面,才有深入内在的好奇心。“归根到底,如何使归化和异化翻译保持一个恰当的比例,最大限度地让译文读者与原文读者受到同样的感动,取决于译文读者的接受能力和期待视界。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日益密切,读者对外来文化的接受越来越强,期待越来越高,为了翻译出具有感染力的佳作,译者需要不断对翻译策略作出调整。”

  专职韩文译者薛舟认为,很多时候他会想得激烈,觉得盛极一时的韩流对韩国纯文学有所伤害。因为“它在促成一种成见,即韩国文化就是一些肤浅的,流行的东西”。韩国的知名汉学家、韩国文学翻译院理事朴宰雨认为:这个过程可能会造成误解,把韩国的大众文化当成文化全部,从而伤及精英文化。

  薛舟、徐丽红、韩梅、尹海燕……在为数不多的韩国纯文学译作中,薛舟和徐丽红是两个常见的名字,他们同是韩语科班出身,是一对志同道合从事翻译的夫妻。他们翻译的第一本韩国小说是“韩国当代小说”丛书中的《钟声》(申京淑著),当时看了里面的两个中篇小说《钟声》和《月光之水》,深受震撼,立刻就对韩国文学刮目相看,因为大学教科书里选的韩国文学作品相对比较滞后,很难对当代韩国文学有个正确的认识。

  翻译家是一个很“亏本”的职业吗?

  这次论坛的主题是“何为让读者感动的翻译”。翻译果真是可以让读者感动的吗?

  日本的学者波田野节子毫不避讳地指出:“翻译本身不可以让读者感动。能让读者感动的是作品,而不是翻译。翻译的角色不是‘创造’,而是‘转化’。因此翻译不是让读者感动的东西,而是‘把让读者感动的作品转化为另外一种语言的行为’——这样的表达似乎更为合理些。”

  波田野节子进一步指出,“让读者感动的作品”被翻译成为另外一种语言的时候,原作所拥有的力量是否能够被充分发挥出来,这就取决于翻译的水平。即使是“让读者感动的作品”,也会因为翻译质量的低劣而无法发挥出自身本来的力量。“所谓‘好翻译’就是不妨碍原作所拥有的‘感动读者之力’的翻译。使读者可以与原作顺利接轨;让读者获得与原著‘亲密接触’的感觉;读者可以毫无障碍的、自然而然地沉醉到作品世界中去,与作品中登场的人物相互交感;掩卷沉思,那感动之情还完完全全地停留在心中久不逝去,这样的翻译才可谓是‘好翻译’。 相反,如果读者在读一部译作的过程中,不时地会意识到自己正在读的作品是一个‘翻译产物’的话,那就不能称之为‘好翻译’了。那是夹在读者和作品之间妨碍两者相遇的一种翻译,是让本可以使读者感动的作品没能发挥出自身力量的翻译。”

  “从这一点来看,所谓‘让读者感动的翻译’是不存在的,存在的只是‘让读者无法感动的翻译’而已。因为人们只会把目光盯在‘坏翻译’上面,而不会盯在‘好翻译’上。‘好翻译’如同透明人一样,绝不将自己的面容示人,尽管它让读者与作者直接会面,但读者每每会忽略它的存在。但是,只要翻译没能成为透明人,反而让读者感觉到它自身的存在的话,立马会因为是‘无法让读者感动的翻译’而受到指责。大家不觉得翻译家是一个很‘亏本’的职业吗?”波田野节子最后如此补充说。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分销视野
   第03版:专业出版
   第04版:广告
   第05版:中国传媒周报
   第06版:中国传媒周报·数字期刊
   第07版:中国传媒周报·国际
   第08版:中国传媒周报·市场
   第09版:中国阅读周报
   第10版:中国阅读周报·文化·关注
   第11版:中国阅读周报·文化·人物
   第12版:中国阅读周报·思想·科学
   第13版:中国阅读周报·小说
   第14版:中国阅读周报·非小说
   第15版:中国阅读周报·生活
   第16版:中国阅读周报·文史·童书
中韩“10+10”出版人会议互动交流少儿出版经验
让读者感动的是作品不是翻译
碰撞中传递文化与思想的光芒
《这个和尚有点萌》:既博人一笑,又传递正能量
中国图书商报中国阅读周报·文化·关注10让读者感动的是作品不是翻译 2012-09-11 2 2012年09月11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