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7月“字里行间”第一家店——北京慈云寺店营业,2011年12月又开了三元桥店和万寿路店, 2012年上半年,德胜门店、中央美院店、淘宝企业店相继开业。 “‘字里行间’的发展目标是100家(含加盟店)”,书店负责人陈绍敏介绍。全面打造都市人身心最佳栖息之所是“字里行间”的终极目标。 “字里行间”登场时正处于实体书店的寒冬。曾经是城市文化地标的实体书店如何生存下去,这是业界正在思考的问题。“字里行间”也许可以为实体书店的发展提供一些新的思路。
强势出版背景
2011年3月,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旗下江苏译林出版社有限公司与北京鹏飞一力图书有限公司共同投资成立了集图书出版、中盘分销和零售连锁为一体的凤凰壹力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凤凰壹力便是“字里行间”的母公司。凤凰壹力公司对“字里行间”的发展极为重视,提供了足够的资金支持,让书店在开店之初就可以在房租和硬件成本等方面有一些资金缓冲。同时,因为公司上游出版、中盘分销背景,在货源方面的成本更加优惠,留给“字里行间”的利润空间也就更大。“许多知名作家和文化名人,都可以通过公司的渠道邀请来参与我们的活动,我们经常举办读者见面会、文化沙龙等”,陈绍敏说。强势的出版背景让“字里行间”在同行中有着优势。
多元盈利模式
2012年6月,电商混战,涉及社科、青春文艺、经管励志、生活和科技教育等类的许多好书,3元限时出售。财大气粗的电商们已然将书贱卖成了“大葱价”。面对着网络书店强势的竞争,实体书店如何生存下去,改变图书销售业态势在必行,要与电商错位竞争。“字里行间”将自身定位为“集书籍、影音、休闲于一体,与创意产品、文化沙龙相融合”的复合式文化休闲空间,其经营模式、盈利链条是多元的。
据陈绍敏介绍,“字里行间”收入中,百分之十几是百货的销售,40%是图书的销售,剩下的是会员卡收入和活动收入。百货包括礼品、摆件、或是直接由设计师设计的小东西。百货的利润空间较大,补充了图书利润的不足。如果顾客喜欢店里的书架或是座椅,“字里行间”也可以定制出售。“‘字里行间’除了人不卖,其他的只要是顾客喜欢的都可以销售。”凤凰壹力总经理贺鹏飞说。这也是“字里行间”坚持“以店为媒”整合资源优势,拓展创收项目的一步。
会员卡是“字里行间”收入中重要的一块。会员除了可以享受免费的咖啡与借阅服务外,还有很多个性化的产品定制服务,以及文化沙龙等。慈云寺店开业一年,会员续卡率达七成。与网络书店相比,面对面、有温度的交流与服务是“字里行间”的核心竞争力。慈云寺店的成功让“字里行间”的发展有了十足的底气。
探索互赢合作
2011年12月18日,“字里行间”三元桥店在凤凰汇购物中心营业。三元桥店是“字里行间”与商场合作的一个新模式。目前实体书店面临的一个很大发展障碍就是日益高涨的房租。这一点,“字里行间”找到了解决办法。以“服务”为核心的“字里行间”将自身的受众锁定在都市“有知阶层”。这也正是众多商场苦苦找寻的顾客——有品位、有消费能力。这就成为“字里行间”与商场合作的契合点。与商场合作,商场看重的是“字里行间”的高端受众群以及书店举办的文化活动,这都为商场拉拢了人气。“字里行间”得到的就是相对低廉的房租与较为优越的位置。
另外,与淘宝网合作的淘宝企业店也独具特色。淘宝公司提供场地等一些基础设施,“字里行间”提供服务和管理。这是一个双向互赢的合作模式。而这种合作模式成功的基础便是“字里行间”受众的高端定位,这与其合作者的需求不谋而合。
“字里行间”让我们看到了实体书店发展的新希望。阅读不会成为过去式,只要社会还需要文化,需要阅读,实体书店就有生存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