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中国阅读周报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在世作家何以兴起“建馆热”?
  ■何勇海(媒体从业者)

  最近,“鬼才作家”魏明伦在四川安仁古镇建了一栋二层洋楼,明年1月展现他自己文学轨迹的个人文学馆就要在此开张。最近一段时间,在一些知名作家中,刮起一股给自己“建馆”的风气。莫言和陈忠实都有自己的文学馆。尽管贾平凹文学馆也已成立几年,但不久前传来消息,贾平凹还准备在家乡商洛建立“贾平凹作家村”,引发读者热议。(8月30日《上海青年报》)

  在这股作家“建馆热”中,魏明伦已算起步较晚。据报道,早在2006年9月,贾平凹文学馆就正式建成并对外开放;继贾平凹之后,陈忠实文学馆于2007年初也在西安开门迎客,而莫言文学馆则于2009年8月在山东高密盛大开幕……接下来,贾平凹还准备在贵州开设一个分馆,其家乡商洛的“贾平凹作家村”也已公布,投资造价相当惊人。不知下一个建个人文学馆的在世作家,将会是谁?

  以往,建设作家个人文学馆,一般都是在著作等身的作家百年后,由后人或有关部门筹资建设,以示学习和纪念,比如上海的鲁迅纪念馆、巴金故居、丰子恺故居等。然而,这些处于创作盛年的在世当代作家,何以也热衷于建设个人文学馆呢?

  一些知名作家希望借建馆之机,来反映自己的文学创作历程,传播自己的文学思想,出发点自然良好。但是,在向广大文学爱好者展示作家的个人作品,以及与作家创作过程有关的手稿及相关影像资料时,多多少少也反映出这些创作历程还在继续的作家不够低调,自与著作等身的前辈们等量齐观,甚至多少反映出他们内心的一点点膨胀。难怪有网友说,建个人文学馆,不是在世作家个人的私事。

  也有作家明白,建文学馆不是作家个人私事,但又囿于“家乡盛情难却”,不得不答应家乡政府建个人文学馆。近年来,为了开发旅游,不少知名作家的家乡打起了作家的主意,以作家个人名义开设文学馆,便是一招。建设作家个人文学馆,显然胜过违规建设高尔夫球场,由政府出面兴办作家个人文学馆,公众不一定会天然地反对。

  但问题是,在前前后后的运作过程中,一些作家个人文学馆,最终只是地方政府开发旅游的炒作工具,建设时轰轰烈烈,建设后冷冷清清,真正能够吸引人参观,或者便于人们参观的文学馆并不多,“被家乡绑架”的作家对馆内陈列、场馆现状等都没有太多的话语权。尤其是,像有位作家家乡那样,拟投资112个亿、历时5年打造“以该作家命名的作家村”,如此做法相当玄乎,颇有点不计成本、不计后果。据报道那里是国家级贫困县,长期靠财政转移支持吃饭,是需要经济产业,还是作家村?不言而喻。

  在笔者看来,在世作家个人文学馆还是慎建为好。对于已建的在世作家个人文学馆,政府、社会及媒体也应多多“广而告之”,以让更多人能够分享作家优秀的创作成果,以及富有特色的地域文化,提升大众的文学欣赏水平。而不是淹没在时光的尘埃之中、公众的视野之外。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分销视野
   第03版:专业出版
   第04版:广告
   第05版:中国传媒周报
   第06版:中国传媒周报·数字期刊
   第07版:中国传媒周报·国际
   第08版:中国传媒周报·市场
   第09版:中国阅读周报
   第10版:中国阅读周报·文化·关注
   第11版:中国阅读周报·文化·人物
   第12版:中国阅读周报·思想·科学
   第13版:中国阅读周报·小说
   第14版:中国阅读周报·非小说
   第15版:中国阅读周报·生活
   第16版:中国阅读周报·文史·童书
第一时间书
导读
碰撞中传递文化与思想的光芒
在世作家何以兴起“建馆热”?
把每本书都打造成畅销书
《名人的磨难》:关注名人光彩背后的磨难与奋斗
广告
中国图书商报中国阅读周报09在世作家何以兴起“建馆热”? 2012-09-11 2 2012年09月11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