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非洲之旅》真实记录了年轻时的丘吉尔非洲之行的所见所闻。他站在一个英国殖民者的立场观察非洲,其殖民色彩显露无遣。
○河 东(书评人)
丘吉尔矮短肥硕的身材穿着黑色西装,系着领结,拄着文明杖,叼着雪茄,一副从容不迫的模样,这是中国人对他的印象。二战初期,他抓住机会登上首相的宝座,带领英国人抵御德国法西斯的侵略。他是务实的政治家,也是学者、画家、记者,著有《英语民族史》,是历史上掌握英语单词数量最多的人之一(12万单词)。同时,丘吉尔还是一个文采斐然的作家,1953年凭借纪实文学《不需要的战争》,获1953年诺贝尔文学奖。当然,他更是资本主义制度的代言人,年轻时还是英国殖民者的代表人物,读他早年的纪实文学《我的非洲之旅》,一个更加真实、复杂的丘吉尔呈现于眼前。
丘吉尔的父亲伦道夫勋爵曾任英国财政大臣。依靠优越的家庭条件,年轻时丘吉尔就步入英国政坛。1907年,33岁的他作为英国殖民地副大臣,前往东非考察,旅程中大型狩猎观光活动和官方会晤交替进行,为他提供了丰富的写作素材。《我的非洲之旅》自1908年首版以来多次再版,被译为多国文字,至今仍为人津津乐道,该书中文版近日首次面世,书中收录了1908版珍贵的3幅地图及59幅照片,最大程度地还原了丘吉尔所描述的那个神奇的非洲世界。
《我的非洲之旅》共分为“乌干达铁路”“近探肯尼亚山”“东非高原”“徒步之旅”等11个章节。这绝非一本简单的旅行游记,虽然不乏对非洲风土人情的描述,更为重要的是,穿插了丘吉尔对于非洲政府治理和经济发展的看法,指出挖掘东非发展潜力的最佳方式是发展铁路系统。此外,该书为我们了解当时英国与非洲殖民地的关系打开了一扇窗口。
非洲纵跨赤道南北,面积3020万平方公里。非洲尽管是世界古人类和古文明的发祥地,由于自然环境的恶劣,这里一直都是饥荒、贫穷、疾病、动荡的代名词。然而,非洲地理位置显著,矿产资源开采潜力巨大。工业革命之后,欧洲诸多国家来到这片大陆,寻找工业原材料和劳动力。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欧洲国家对非洲的殖民统治达到巅峰。
英国作为工业强国,对非洲的殖民统治最为强势、影响力最大。丘吉尔1907年抵达非洲时,正是英国在这片大陆开疆拓土进行殖民统治的黄金年代。英国作为殖民者,为了在非洲诸国实行长期的殖民统治,加强工业、城市、交通建设是前提。1896~1901年,英国人在非洲东部、从肯尼亚的港口城市蒙巴萨至乌干达的蒙巴萨,修建了全长为2350公里的铁路。丘吉尔的非洲之行,也主要依赖这条铁路。该书第一章“乌干达铁路”中,记录了他的所见所闻。他从英国坐轮船抵达乌干达的港口城市蒙巴萨,然后搭载火车进入非洲的腹地。
丘吉尔所说的这条铁路,是整个非洲东部交通的大动脉,直接关系到英属东非的政治、经济统治和切身利益。100多年过去了,这条铁路依然是非洲大陆重要的交通枢纽。他在书中写道,当初英国人为了投资修建这条铁路,国内各利益集团产生过严重的分歧。其分歧的主要原因,也不外乎,在落后的非洲腹地,每修建1英里铁路需要花费1万英镑的费用,这在当时确实是一笔不小的投资。虽然这条铁路最后还是修建了,但是并不顺畅。
非洲东部的草原和丛林,是动物的乐土。100多年前,无论是欧洲人或者是非洲,都没有动物保护的观念,随意捕杀动物的事件时刻都在发生着。当时丘吉尔和其他人一样,把猎杀动物,当成一种取乐的方式。他写道:“犀牛进击的时候,士气是非常高昂的。大家纷纷开枪。可是,那头体型笨重的野兽还是继续逼近,仿佛全身刀枪不入;它像是一台火车机车,或者一艘巨型的蒸汽驳船,子弹根本打不透,也感受不到疼痛或者害怕。”丘吉尔写这些文字之时,对于动物不但没有同情之心,甚至充满恶意的快感和鄙视。这就如同英国殖民者对待非洲土著黑人:冷血、残酷、疯狂。
令人深感震惊的是,猎杀动物在英国殖民者眼里,是招待客人的一种礼节、一种荣耀。英国殖民者认为,如果没有让客人猎杀到狮子的话,他们的殷勤好客,会受到某种程度的耻辱。“如何找到狮子、找到之后如何去猎杀狮子,则是与客人会谈中一个永恒不变的话题。”当时的英国,为了治理东非,派出了一批一批的管理者。英国白人和非洲黑人,肤色形成强烈对比。英国殖民者的人数,远不及黑人土著,但是英国殖民者偏偏口出“白人非洲”的妄语。英国人来到东非,可不是来辛勤工作的,而是想通过黑人土著的劳动,赢得巨额的财富。英国殖民者的野心,在丘吉尔的笔下赤裸裸地呈现出来。
今天距丘吉尔最初出版《我的非洲之旅》已经过去了110年。然而该书所引发的思考是持续性的。丘吉尔撰写该书,完全站在一个英国殖民者的立场观察非洲。二战之后新的世界秩序进行重建,英国从当初的头号工业强国走向没落,非洲国家相继走向民族独立的道路。今天的非洲,人口虽然超过10亿,但经济总量却只占据世界的10%。非洲一些国家,至今还没有摆脱战争、贫穷、疾病和动荡,这应该引起深思。当今世界,政治经济领域不确定性的因素依然存在,即便如此,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对于非洲经济社会建设,提供了大量无私的援助,可是如何走出发展的困局,也只有非洲人自己去摸索。今后,非洲能否赶上世界发展进程,这依然是一个不轻松的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