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耕不辍、勤奋好学、以T3航站楼为家的董克平老师又出新书了!读者、粉丝纷纷惊呼,一年一本,这是什么节奏!作为“内部知情人士”,我其实想剧透的是,董老师坚持每天晚上写日记(12点以后,除了出差太过劳累或者偶尔饮酒不适),他一直坚持记录他所到之处对美食的感受和思考,所以其实他手里的稿子每年出两本、三本书都没问题,而且这些文字都绝对真实,让你身临其境,或垂涎欲滴或恍然大悟或感同身受(因为记录的都是当天的吃喝感受)。
董老师是勤奋的董老师,大多数时候天不亮,我们还在睡梦中时,他就坐在T3航站楼候机了,伴随正能量满满的“出发!”二字,再搭配一张航站楼的照片,董老师已经出发了!夜幕降临,这位辛勤的“饮食工作者”(董老师自谦的称呼)还奔波在回家的路上,饱受航班延误和难以下咽的航班餐之苦。每当这时,他就打开手机,整理当天拍摄的美食图片聊以慰藉受伤的心灵和肠胃,然后见缝插针地开始写日记。
一年过去了,董老师微信我,小周,我的日记已经不少了,可以出一本书了。
董老师的日记我是一直看的,但是这样集中地看,对我这个美食编辑来说是一次很大的提升,我珍惜这样的机会,董老师的稿子会编辑得格外用心。
我把这些日记分成4类。
首先是最实用的世界寻食地图——寻味儿。主要介绍到哪里去吃到了什么样美食:云南的菌菇、西安的小吃、徽州的农家乐、广州的烤乳猪、法国的米其林推荐小餐厅、西班牙的伯纳乌球场餐厅……他会告诉你哪家酒店、餐馆有值得你去品尝的美味,无所谓高低贵贱,只要是应时应季的新鲜食材,只要能表达抑或是彰显食材最本真的味道,只要是厨师的用心之作,就是最好的味道。为了寻找这样的味道,董老师虽然 “衣带渐宽”——体重从54公斤增长到74公斤,腰围从60厘米增长到90厘米——但从未后悔,毕竟任何获得都是需要付出的,一番权衡之后,他还是选择了他最在意的吃喝。
另一部分是最有趣的美食典故和渊源——回味儿。哈密瓜原是新疆哈密王进贡的贡品;宋文化则是“近代文化的滥觞”,酒楼餐馆的兴盛始于宋朝,最初的炒菜也始于宋朝;中国人最初也是用刀叉的;1500多年前波斯沙赫最喜欢的菜——醋香炖肉,通过贸易、移民、迁徙变成了日本的天妇罗、英国的薯条炸鱼、西班牙的油炸调味鱼……跟着这些妙趣横生的文字,我们可以一起追溯食物的根源,可以通过一道菜了解一座城市,也可以通过食物最终呈现的形式了解中国乃至全世界源远流长的饮食文化和历史。
还有一部分是对吃喝的所思所想——思味儿。你想物廉价美吃一顿好的?就像他自己所说:“要想把饮食琢磨得明白一些,不仅要了解各地具体的风味特点,还要有必要的饮食理论、饮食人类学理论,在食物之外看食物,才能更好地了解食物,才能看到食物背后的文化人类学意义。”
最后一部分是关于餐饮经营管理及中餐发展的大讨论——品味儿。这部分内容表达了很多新颖的观点,是值得咱们国内所有的餐饮从业者好好品读的。这些观点都能开阔你的眼界,提升你的格局,能让你豁然开朗,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有全新的认识。抑或你只是个普通的食客,但是了解了这些信息,至少能帮助你找到身边心仪的餐厅,美美地吃一顿踏踏实实的好菜好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