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访人:孙 柱(中国少年儿童新闻出版总社社长)
□少儿出版“走出去”有哪些路径?
■一是抓好原创出版,继续夯实图书走出去的版权基础。坚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聚焦打造原创出版能力,坚持内容创新,出版质量上乘。在积累版权资源的基础上制作版权输出常备书目、英文样书或样张,以便向外方宣传推介。
二是研究国外读者需求,增强图书“走出去”的实效性。利用参加国际书展、交易会等机会,广泛接触国外出版商和受众对象,了解不同国家读者和出版商对少儿图书的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走出去”工作。
三是加强国际化表达与本土化改造的能力。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需要使用海外读者熟悉的话语体系进行创作,因而需要培养一批具有国际视野的作者和插画家。同时,为了更好地适应本土化市场需求,图书“走出去”不能停留在简单的翻译出版阶段,而是要通过找寻合适的本土作者,并与中文版作者进行沟通交流,对作品进行本土化改造,真正贴近当地读者阅读习惯,让海外读者能够读得懂、读得进、读得明白。
□“走出去”如何发挥优势并做好平台建设?
■“走出去”离不开国际书展特别是中国主宾国活动等平台。由于中国出版国际化刚刚起步,中国原创图书与欧美国家仍存在一定的差距,国内外少儿出版社之间的业务交流、人员培训、国际性学术会议等还没有形成规模和常态。交流是合作的前提,合作是发展的基础。交流和合作必将带来发展和机会。中国少儿出版要融入世界,要成为世界少儿出版的高地,就必须有更多的交流与合作的平台。因此,需要在国家业务主管部门层面持续加强中国少儿出版的对外交流,尤其是与欧美主要国家、“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交流与合作。另外,融合发展将助推少儿出版“走出去”,成为新引擎,要努力推动内容创新、人才建设、平台管理、技术应用、渠道经营等融合发展,打造国际化的出版高地。
□如何打造少儿出版的“高峰”之作?
■随着中国国际影响日益增强,世界各国了解、学习中国文化的愿望亦不断增强,这为少儿出版“走出去”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国际书展期间,我们与国外展商、作家、插画家及当地官员进行了广泛接触,总体感到他们对了解中国、学习中国文化很有兴趣并有较大热情。中国少儿出版经过多年的发展和积累,已具备一定的版权资源基础,有“走出去”的内在动力。近几年我国少儿原创出版能力在大幅增强,引进版唱主角的局面已经得到根本改观,少儿出版不再是“中国加工”,而是“中国制造”。以中少总社为例,近年来新书中原创比例已经超过90%。再以2019年博洛尼亚童书展为例,中国展团展出的3332册图书中,绝大多数都是各社的原创图书,其中以儿童文学和图画书为主。少儿原创出版的繁荣,为“高质量走出去”夯实了版权基础,中国少儿出版已经初步形成走向国际市场的能力,到国际市场上去卖版权,在国际文化交流中发声,已成为业内共识。并且,我们已经有莫言、曹文轩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国际安徒生奖的先例,“打造享誉国际的高峰之作”也不会遥不可期。
■受访人:郭晓明(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副社长)
□如何发挥资源整合优势?
■近几年,人大社不断加大出版国际化的步伐,探索中国学术图书国际出版的多样化形式,如2016年先后成立以色列分社、中国-罗马尼亚学术出版合作中心,与蒙古国立师范大学共同设立了中国主题图书翻译出版中心,2017~2018年,分别与土耳其加齐大学和意大利LUISS大学共同设立中国馆。2017年,人大社发起成立了“一带一路”学术出版联盟,2018年,召开了“一带一路”学术出版联盟高峰论坛,2019年,在伊朗召开“‘一带一路’与民心相通”论坛。目前,联盟成员包括来自五大洲56个国家和地区的310多家学术、专业出版商,联盟将组织成员单位积极搭建作者资源、版权资源、翻译资源、营销资源等共享平台,实现互通有无、优势互补。成员机构加强创新协作,借鉴新技术运用成果,分享数字出版发展经验,促进传统出版与新兴出版优势互补、相互促进、融合发展。此外,还将通过人员培训、论坛学术研讨等方式,促进各国出版人激荡思想,探讨业务,交流经验。
人大社一直注重同对中国友好的海外汉学家、国外知名学者和社会知名人士的交往与联系,积极策划“外国人写作中国计划”的相关精品图书。目前人大社已出版2本图书,分别是《你是一条龙》和《我眼中的中韩关系》。此外,美国伊利诺斯理工学院经济学教授哈伊里·图尔克历经3年、五易其稿的《“一带一路”为什么能成功》,联合国驻中国前任总协调员、巴基斯坦经济学家马和励撰写的《中国道路:持续快速发展之道》,也即将出版。
□在开拓海外市场方面有哪些做法?
■人大社针对不同地区、不同国家、不同读者、不同市场,实行一地一策,一国一策,通过课题调研的形式,调查研究了世界50强出版社和“一带一路”沿线及周边国家出版社情况和所在国家图书市场,同时通过参加各种国际书展和访问活动,与当地出版机构及读者的沟通,透彻了解目标国读者需求。这些调研活动为图书的市场推广奠定了基础。
□中国学术出版的“高峰”之作何时会出现?
■中国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推动了中国文化的繁荣发展,也促进了中国文化的对外交流和传播,推出了一大批反映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水平的精品图书。其中高品质的、享誉国际的“高峰”之作数量不多,这值得中国的学术界、出版界总结经验,共同反思。“走出去”图书一定要紧紧抓住新时代中国发展这个时代主题,力争从学术上、理论上把中国文化的特质介绍清楚,把中国道路的经验总结清楚,把中外发展的差异分析清楚,把中国的方案和主张阐释清楚,并通过不断深入调研国外图书市场读者需求,加强同国外知名学者对话交流,了解国外学术著作的写作规则,积极寻求主流出版商和发行渠道的合作,只有这样才能全方位地打造“走出去”的高峰之作。今年,为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人大社策划的《对话中国》邀请国内外专家学者,围绕中国发展主要领域的热点问题进行深入沟通、学术交锋,用鲜活客观的事例展示中国的发展及对世界的贡献。希望它能成为中外学者渴望对话、积极对话的一次见证,成为中国图书“走出去”的积极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