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信息:该书将陕西历史博物馆精选的101件馆藏文物,按照金银器、青铜器、陶瓷器、玉杂器、壁画五大类分类,通过第一人称文物自述的形式,用诙谐、幽默的语言讲述文物的由来、说明其意义、展示其历史地位,让读者在轻松的氛围下识记文物,并联系当时发生的历史事件加深印象,向读者传播优秀历史文化知识。
导购建议:普及型文博类图书,受众以青少年、中青年为主,推广渠道主要是网络渠道,同时线下配合相关活动。
《如果文物会说话》上市于2018年1月,至今已销售1年多,在没有大型落地活动、大量宣传及高额营销费用的情况下,编辑团队凭借大数据分析、图书精准定位、渠道聚焦、配合引流等手段,图书首发2000册,1个多月全部售罄,随即进行加印,目前已销售过万册。
《如果文物会说话》责任编辑赵滢表示,对于市场化图书的运作要从源头开始构思。“该书卖给谁”“怎样卖给他”“多少钱卖给他”等最根本的问题在策划之初,编辑团队就不断地摸索答案。“如何把博物馆中的文物讲得丰富、生动,绝对不是编辑坐在办公室空想的,而是在与作者确定写作意图之后,主动调研市场,与目标市场的运营人员、线上销售人员不断沟通,并制定好图书的整体框架之后,在框架内不断修改、磨合实现的。”
据了解,该书内容模块、结构体例、文风设定等由出版社编辑团队与陕西历史博物馆组成的编写团队合作策划完成。传统意义上的文博类图书文风及语言都比较朴实、凝练,突出专业性,而对于大众读者来说,专业的文博知识在阅读时会产生距离感。所以赵滢及编辑团队将该书定位为文博类普及型读物,目标读者为对历史文化有兴趣的青少年、中青年,文字通俗易懂、文风轻快,适合大众读者阅读。
陕西历史博物馆是全国八大博物馆之一,每年的游客量非常大,藏品门类全,馆藏文物大概有170多万件。如何从这么多藏品中选择最合适的文物进入图书?赵滢表示:“在这个过程中与各方磨合非常多,也耗费了非常多的时间,我们希望挑选出每个门类有特点、有代表的藏品,并且每件文物的描述文字体量也要相当,以保证图书体例的整体一致。另外,该书90%以上文物的描述是以第一人称来叙述的,将文物的历史背景、文化内涵等通俗易懂地传递给读者,希望读者能在短时间内熟悉这些文物并产生兴趣,从而引导他们深入挖掘文物内涵,关注博物馆的文化价值。”最终,编辑与作者团队选择了陕西历史博物馆最核心、最受关注的101件文物进入图书,并且确定了每件文物的写作重点。
线上营销聚焦独家销售平台,各平台相互配合集中引流。在该书的制作过程中,赵滢及编辑团队还通过大数据分析对文博类图书分类研究,并与市场销售人员面对面交流,探讨该书的设计、价格、折扣等以及市场推广营销问题。最终确定,该书销售以网络渠道为主,并制定了该书营销重点策略。
在该书首发时,编辑与营销人员选择了独家电商平台作为首发渠道,“选择独家销售的原因是要在价格管控、销售模式上能够做到统一规范,避免渠道间相互竞争。各方面也能够对该电商平台做最集中的服务。通过其他平台的对外宣传配合,能够将读者引流到该平台,这样集中的销售数据、评价内容和排名等信息都对该书的后续销售有良好的铺垫。”首发后,出版社还针对该书配合电商平台在一系列的营销活动中提供各种服务,例如拼团、秒杀、满减等,以及“4·23”世界阅读日、毕业阅读季等一些重大促销节点中均与电商网站配合开展活动促销。赵滢说:“我们直接与电商负责该图书类目板块的运营总监联系,如图书的主图设计、标题的优化、详情页编写、流量分析等都是编辑亲自做,此外读者有疑问,回复内容也由我们的编辑直接提供,毕竟我们的编辑更加熟悉图书及读者所关心的焦点。”此外,出版社和作者方也利用自有的微信订阅号平台进行软文推广,根据各类活动适时推出软文,将流量引回到电商,“我们自己的天猫店、专营店以及其他的渠道等开展的促销活动,尽量不和电商渠道‘打架’,而是相互配合,提高销售业绩”。
线下定位旅游产品,铺货旅游商店。在线下,编辑及营销团队将该书定位为旅游产品。因此在线下将旅游门店、新华书店等实体门店作为主要销售渠道。“在旅游季,图书是很重要的旅游产品,当下,很多游客会选择相关的图书作为旅游纪念品从旅游目的地带回家。因此,各类旅游商铺也是我们的推广重点。”在全国书博会等各类书展上,出版社还对该书做了对应的宣传。此外,出版社还与高校进行合作,在高校的广播站,进行该书的短篇阅读分享宣传。“其实,相关的软文及宣传我们一直在做,找到了能借力的热点之后,编辑就会推广一下该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