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好全球历史,这是一般历史学家不愿意触碰的宏大命题;用区区400页文字讲好全球历史,就像3个小时的镜头浓缩千年时光的电影,既要快速概览,又不能平淡流水,既要远近景结合又不能失去故事脉络。美国著名历史学家麦克尼尔父子完成了这一高难度作品。以人类网络的发展历程构成人类历史的总体框架,“新瓶装旧酒”,保证历史陈酿的同时引入一个更具象的解释结构,绘制了一部人类文明交互网络的剪影。
麦克尼尔父子创作的《麦克尼尔全球史:从史前到21世纪的人类网络》把人类历史构建于全球网络的成型、加强、联系、紧密之上,从400万年前的非洲大草原到21世纪的世界性网络走向电子化,从早期人类松散的第一个世界性网络,通过农业革命,走向都市网络,文明的交流将小网络合并为旧大陆网络体系,地理大发现、工业革命促成了世界性网络,并将其打造得更加紧密、更加迅速。麦克尼尔打破传统古代、中世纪、近代、现代的历史分期,以睥睨全球的视野看人类历史,宛如站在月球上看地球的发展。
该书有着不同寻常的镜头捕捉,具备与众不同的研究视角。在研究黑奴问题时,能够着眼于传统欧洲与美洲之外的非洲视角,去思考黑奴贸易的合理性动机。这种镜头捕捉给予读者更深层次的思考,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欧洲对于非洲的奴役与剥削。另外麦克尼尔还能通过全球视角,看到传统历史叙事主线之外的故事,他们可以将非洲穿插进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叙事中,将刚果与英国、荷兰旧秩序的瓦解相联系,17世纪反对独裁专制的斗争不仅仅是欧洲的专利,传统的主线叙事得以丰富。
麦克尼尔最有意思的镜头语言,莫过于打破时空限制的多镜头比照,将比较与联系的视野运用自如,比如将马丁·路德比作德国的王阳明,打破传统史学的时空条框分割,进行一系列大胆的比较与联系。麦克尼尔能够把隋王朝的统一和伊斯兰文明的兴起放在一个“银幕”上展现,以此说明这两个重大事件改变了欧亚大陆诸文明之间的平衡格局。该书的历史比较跨度可以同时超越时空,将常人难以相提并论的东西进行比较,给读者以更深刻的理解,例如将法兰克人和日本人进行类比,他们“对于各类新奇事物,不论来自何地,具有何种前景都愿意予以尝试”。在按区域国别划分的历史研究中,每一个地区的事件往往是孤立的,在纵向上有自己的发展路径,在横向上却鲜有系统研究,《麦克尼尔全球史》的视角就充分填补了这一问题,将一个个孤立的事件纵横串联,紧密联系在一套网络中。
像一部完整的电影一样,该书的结尾留了一个意味深长的开放式镜头。对于人类历史的未来,麦克尼尔父子将人类历史一个类比为宇宙发展,一个类比为生物演进,概括了从简单同质性向多样性,而后又朝着复杂同质性演进的脉络,对于人类网络究竟还能持续多久,则没有给出答复,而是留下一个悠长的问号给读者去思考,去见证。
总而言之,《麦克尼尔全球史》背后的镜头语言值得历史研究者学习借鉴,这部高度凝练的精彩作品值得大众品鉴阅读,跟着史学大师麦克尼尔父子的镜头重温人类千年文明的精彩点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