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华杰
该书是英国皇家园艺学会为园丁、园艺师、植物爱好者准备的一部兼具入门性和系统升级功能的手册,非常实用,在行业内一定程度上起规范作用。入门,是指内容并不高深——该书主要讲述75个常见“科”的形态和分类等基础知识,是入门的好教材;升级,是相对于老客户、老读者而言的——他们已经熟悉书中大部分的基础知识,但是可能要对原来使用惯了的分类系统进行更新。
那么,能不能把分子生物学的新成果彻底应用于园艺学,立即淘汰所有不那么准确、不那么科学的术语和理论呢?不能。一是做不到,二是有相当大的危害,比如可能割裂了文化传统,让后来者看不懂历史文献,也让这门学问远离直观和“生活世界”。分类学是非常讲究历史和文献引证的学问。举个例子,如果新来者只记住了马先蒿属被分在了列当科,这虽然时尚、合理、科学,却是不够的;他还要知道马先蒿属原来被分在玄参科,这样才能更好地利用人类辛苦积累起来的知识。对于柚木属、紫珠属、大青属也一样,既要知道它们现在被分在唇形科,还要知道它们原来被分在马鞭草科。人类对自然物的描述和分类,是不断演化的。对待分类系统,可以多一些人类学视角的宽容,不宜“五十步笑百步”。植物分类学是不断“自然化”的。从古至今,任何一个分类系统都是自然与人为两种因素组合的结果,即使那些名为“自然分类系统”者也不例外。
园艺学属于古老的应用植物学,与同样古老的药用植物学、食用植物学等类似。这样的学科非常讲究可操作性,对学理、还原论方法并不是特别讲究。通俗点说,种好花、置好景最为重要,搞清楚背后的机理不是第一位的。于是,在历史上相当长的时间内,园艺学从业者不需要学习很多科学知识,只要掌握足够的技术、技巧,辅之以一定的艺术手段,就可以做好园艺。但是,事情也在变化之中。在现代社会,技术与科学分形地交织在一起,技术的进步直接与科学的进展联系在一起。基础科学落后,园艺也不可能做到先进。现代的园艺学高度综合,涵盖了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尽管仍以后者为主。在园艺实践中,科学、技术、文化传统、艺术、宗教、美学等,一个都少不了,基础扎实才有底气、后劲。
就内容本身而言,该书读来并无难度,但是译成汉语也并非易事,想做到完美更是困难。一是专业术语和植物名字太多,翻译要想在科学上做到合规、精准比较难。二是中国的园艺文化非常丰富,加之中国的植物种类众多,这些给外来植物图书的翻译增加了文化衔接的困难。此困难甚至大于前者。由刘夙翻译这部书极为合适:一是他有较好的植物学基础;二是他熟悉命名法规,对植物分类和植物中文名字有多年潜心的钻研;三是他做事非常认真;四是他有较丰富的图书翻译经验。
我相信,在中国这部书会受到欢迎。如前所述,它非常适合两类读者:一类是背景并不深厚的植物爱好者,一类是相对专业的植物学工作者或园艺工作者。读者如果能吃透书中的内容,那么可以把植物学知识和对植物的精确描述升级到一个新的平台。由这个平台再出发,情况将会大不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