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纲
黄春华的《水中有橘乡》是国内首部“南水北调”题材的长篇儿童小说。南水北调是我国一项跨世纪的战略性工程,工程覆盖地域之广,影响人口之多,施工时间之长,举世罕见。面对这样一个宏阔的主旋律题材,黄春华采用了富有“日常化”色彩的叙事方式。
首先,小说虽然以“南水北调”为题材,但并没有直接展现热火朝天的施工场景,而是聚焦于这项工程给日常生活带来的影响与变化。11岁小女孩鲁禛彦是叙事者,她跟随支援库区建设的父母,离开了生活便利的北京,来到丹江口水库旁的一个有待建设的移民村庄。读者也跟随着她的转移,结识了大学毕业后毅然投身家乡基础教育事业的黄老师,为移民村经济发展终日奔波的年轻村支书孙哥哥,目睹了库区变迁与人世沧桑的小木奶奶和孙爷爷,当然还有那些在乡村的留守儿童。
他们的人生轨迹都因库区建设而发生了巨大变化,而这些变化又以真实可感的日常生活呈现在读者眼前。比如,黄老师每次上课前都要吟诵“沧浪之水”,孙书记脚下生风,孙爷爷拒绝砍伐橘林时流露出的愤懑与不甘。凡此种种,不一而足。
这样做有一个显而易见的好处,那就是让一部弘扬主旋律的作品更加亲和,更易于被儿童接受和理解。当作者从日常生活出发,去书写一代一代的建设者,以及库区居民的奉献与牺牲时,还在不期然间让作品具有了一个额外价值,那就是启发读者透过生活琐碎的表象,去发现真相。
原来黄老师每次上课前都要念上一段“沧浪之水”,是出于他对淹没于江中故土的眷念和将“千年汉水,沧浪文化”发扬光大的决心;原来孙爷爷坚决不同意砍掉橘树林,是因为橘林承载着他一次次背井离乡的无奈和苦痛,以及他对逝去亲人的怀念。引导读者学会观察生活,思考生活,学会理解他人,并在共情的基础上建立人与人之间的心灵连接,这是小说的一个鲜明亮点。
在人物塑造上,作家始终立足于基本的日常生活情境,力图展现不同人物丰富的心灵世界。作为一部主旋律作品,展现库区建设者和其感人事迹,自然是小说的应有之义。但是作者并没有让笔下的人物成为抽象观念的载体,而是写出了他们面对日常生活时的喜怒哀愁,并在此基础之上提炼出平凡人身上普遍蕴含的伟大力量。
说他们平凡,是因为他们和大多数人一样,善良、淳朴,也会有私心,也会耍性子;说他们伟大,是因为他们在面对大是大非上绝不含糊。
小说中有2处情节反转。起初,鲁禛彦的母亲从专业技术角度出发,主张铲除孙爷爷的橘林。但当她得知橘林背后的故事后泪流满面,下定决心一定要保住橘林。而孙爷爷在看到众人为了村庄建设奔波劳累、忘我奉献后,也放弃了执拗,对鲁禛彦的母亲说:“那片橘林,砍掉吧!”说完便转身离去。
在鲁禛彦母亲的泪水中,我们看到的是感恩和共情,这是为人之本。而在孙爷爷简单内敛的表达中,我们看到的是舍小家为大家的家国情怀,这正是中华民族的立足之根。事实上,这种通过具体细节展现人物心灵世界的写法,正是黄春华的拿手好戏,“小切口,大纵深”也是他多年来保持的写作风格。
借用美国作家福克纳的比喻,如果世界是一面墙,一个作家其实并不需要刻画出墙的全貌,他只需要画好其中的一块砖,那块他最熟悉的砖。但是,从这块砖身上,读者可以窥见墙的全貌。《水中有橘乡》确实只是展现了南水北调工程的一个侧面,但是我们通过作者笔下一幅幅真实而富有烟火气的生活图景,一个个鲜活而富有个性的人物形象,依然能够感受到这一项世纪工程的伟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