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 锋
一套四册的《小笨鼠和大眼贼》童话叙事诗,是王立春的新作。从2002的第一本诗集《骑扁马的扁人》到《小笨鼠和大眼贼》,近20年时间里,王立春出版了40余部儿童文学作品,涉及儿童诗、儿童小说和散文等多种体裁,其中最出色的还是儿童诗。
诗集《骑扁马的扁人》《乡下老鼠》已经确立了王立春诗歌创作的题材和风格特色:浓郁的乡土气息、淳朴自然的语言、质朴童真的想象和富于东北地域特色的率真豪放。她从故乡出发,将童年记忆与家乡的泥土混在一起,呈现出一幅幅鲜明瑰丽又带有童稚气的风俗画。
《写给老菜园子的信》《贪吃的月光》继续强化这一特征,只是笔法愈加纯熟,意象愈加丰富,情感也变得复杂而耐人寻味。然而,正如刘绪源在评价《贪吃的月光》一书时所说,此时的诗人并不是在重复自己,而是在悄悄地进行“一种新的尝试”。刘绪源将之总结为“想象之奇、之妙、之意外、之精准、之余味不尽,成了这些童诗的审美价值的真正依托”,同时“作品的题材和写法显得更为齐整”。
这一次她又有了新突破,开始了一场向民间传统的溯源之旅。“小笨鼠和大眼贼”系列包括《鼠哥哥出嫁》《嘎嘎鸡回家》《两个偷蛋贼》《田鼠装老爹》四册,无论从形式到内容,都是一种显而易见的“回归”。
首先是诗歌体裁上的变化——由诗人原来熟悉并擅长的抒情短诗,改为篇幅较长故事完整的童话叙事诗。叙事诗是民间文学的常见体裁,特别是在远古先民和少数民族的文学中,经常可以看到记录神话传说与英雄传奇的史诗作品,也有很多富于浓郁生活气息的民间叙事诗。
民间文学是儿童文学的源头,民间故事与童话一直也是儿童文学作家汲取创作素材、学习创作风格的宝库。诗人柯岩曾写过一批叙事诗,但多以城市儿童生活为主,并不涉及民间传统。王立春这批童话叙事诗,无疑是一次回归民间传统的有益尝试。
从内容来看,诗人笔下熟悉的乡野风景还在,只是主角换成了田鼠、母鸡、老猫、大白鹅这些动物们,故事也围绕着乡间日常生活展开:不仅有下蛋、孵蛋、偷蛋、偷粮食这些常规“操作”,还有回娘家、串门、婚丧嫁娶等等风俗活动,俨然是一部妙趣横生的田园连续剧。这是王立春在儿童诗探索道路上向民间传统的一次“寻根”。
虽然这一次诗人的“突破”,看似是进入了自己不熟悉的创作领域,但无论是作品的内在气质还是生活内容,却都是诗人原有的。“大眼贼”的形象早在《骑扁马的扁人》一书中就已活灵活现地露面了:“那个家伙/看他眼睛又大又水灵/却是田里的大盗贼”。那些母鸡、老猫和白鹅,也经常在童年的“我”的视野中跑来跑去。所以,这次是诗人终于把自己童年的故事完整地讲了出来,也是她对自我童年的一次“寻根”。
作家徐鲁在《王立春的童诗:一个丰饶温暖的小世界》一文中评价:“无论从质量和数量上看,王立春都是儿童诗创作领域里的佼佼者。这与她能够专注于儿童诗这一文体形式的创作,并心无旁骛、锲而不舍地在儿童诗艺术上持续试验和探索是分不开的。”这一点在《小笨鼠和大眼贼》中再一次得到了印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