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一岑
“江苏省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口述史丛书”(第一卷、第二卷),由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编,汇集江苏最具代表性的国家级非遗项目、各领域大师级传承人和重要专家学者,首次从传承人口述的角度,系统地对江苏国家级非遗的历史发展与艺术传承进行了整理和研究,生动呈现了一部江苏非遗的“活的历史”,具有传承文脉和填补空白的重要意义。
“江苏省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口述史丛书”第一卷以传统曲艺为主,包括昆曲、京剧(荀派)、苏州评弹、常州吟诵、古琴艺术(梅庵琴派)和淮剧;第二卷以传统工艺为主,包括无锡惠山泥人、常州留青竹刻、南通蓝印花布印染技艺、扬州漆器髹饰、苏州桃花坞木版年画技艺和扬州玉雕。丰富多样的民间艺术历经自然环境和历史环境的动荡变迁,不仅系统、完整地传承下来,而且至今活跃于人民生活当中,对社会文化持续产生着重要影响。江苏非遗不仅是江南地区发展的文化动力,也是民族精神文化的重要标识。这些牢牢扎根于地方土壤、至今仍生机勃勃的民间艺术,奠定了丛书独一无二的出版价值。
活于历史现场的见证人
以非遗为代表的民间文化,依靠“口传身授”延续至今。非遗传承人是国之瑰宝,他们的口述史不同于一般的个人口述史,既有独特的个性,也具有鲜明的集体性——民间艺术的发展历史、知识体系、技艺传承等多样性内容都会相对完整地呈现出来。
保护和发掘重要传承人的记忆,是非遗保护的重要任务。加强对民间文化传承人的口述记录,也是国家文化层面的重要举措之一。丛书的出版就建立在江苏省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抢救性记录工作的基础之上。
丛书一方面选取各非遗领域当下最具影响力的大师级代表性传承人,耗费数年之功采录和收集了大量鲜活的口述记录和文献资料;一方面邀请相关方向的非遗研究专家、学者,从口述史研究的角度,对一手资料进行系统性的整理、筛选、研究和编撰。丛书为每个非遗项目单独设一分册,首次全面、真实、系统地展现了传承人对民间文化传统的深刻理解与自身掌握的精湛技艺,并将过去并不为大众熟知的江苏非遗发展与传承的历史,完整、立体、生动地呈现出来。
审慎的当代出版视角
口述记录在为历史填补诸多生动细节之外,也不可避免地带有个人倾向。许多传承人已是古稀、耄耋之年,原始口述记录资料难免有记忆疏漏之处。如何保持客观严谨的学术立场,对于编辑出版而言是一大挑战。
秉持对口述记录加以学术性的整理、甄别和研究,使之成为有公信力的口述史的初衷,丛书首先在内容上加入了多重视角观照,各分册以传承人口述为核心内容,同时对各非遗领域的重要专家学者,包括传承人的合作伙伴、徒弟等进行了访谈和记录。在多重视角下,将不同人对事实的还原和评价平行呈现,确保了“非遗+口述史”的审慎立场。其次,丛书编者皆系非遗领域的研究专家,他们的专业知识和研究视野,是丛书价值和质量的重要保证。再次,在编辑出版过程中,出版社对事实和专业细节反复核实,在保留口述特征的前提下确保文字表达明白晓畅,对大量图片进行了筛选和整理,将纪实图像与文字叙述相结合,力求符合现代阅读体验,吸引更多年轻读者。翻开一本书,便是进入一段历史,了解一段人生,认识一门艺术,传承一种精神。
丛书第一卷、第二卷合约200万字,如此大体量出版项目的面世,是各方智慧与心血的结晶。
丛书做到了非遗和口述史的紧密结合,具有独特的学术价值和珍贵的文献史料价值,也对当代非遗保护与研究、传承与传播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