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佳
《溯光:院士访谈录》以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为人物主线,以20世纪~21世纪中国历史和世界科学发展现状为背景,用深情的笔触、平实的语言,配以珍贵的图片,记述了包括李衍达、金国藩、陈星旦、姜文汉、苏纪兰、徐叙瑢等6位成就卓著的中国院士的成长之路。该书通过对院士们近距离采访,以第一人称自述方式,全面追溯了院士们在成长、教学和科研等经历中难以忘怀的故事,歌颂了中国科学家矢志不渝赤心报国的家国情怀。
少年立志 学习救国 手捧书函,思绪已随“溯光”穿越到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每一位院士都经历过炮火连天的日子,吃不饱穿不暖是常有的事儿,求学路上更是荆棘丛生。徐叙瑢院士的一段求学经历让人印象深刻——“队伍一路步行,朝西南方向走去,路途艰辛,联络中断,我们找到一座由于战乱威胁而被僧人们遗弃的古庙安顿下来,利用这个空无一人的庙舍,重又拿起书本,开始上课。这里条件很艰苦,光线阴暗,四面漏风,吃饭也很困难,但同学们的学习热情却一丝不减,老师教课同样也很认真尽责”。简简单单的几句话却负载着沉甸甸的时代记忆,枪林弹雨中求生求学的场景仿佛近在眼前,足以想见在那流离失所的困境下坚持学习有多不易,然而“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信念战胜了一切艰难险阻,那时的壮志少年深知,唯有知识可以改变自己与祖国的命运,也正是这份初心让他们在学习救国的道路上砥砺奋进。
学成必归 摅忠报国 《溯光》既是院士个人成长的记录册,某种程度上亦可视作中国社会百年变迁的备忘录。从书中两位院士的访学经历可见一斑。改革开放初期,金国藩院士作为我国第一批交换学者赴德国访学,却只因当时弱国公民的身份而遭歧视,在一次参观慕尼黑西门子光学研究所的活动中,主办方以“不欢迎中国人”为由将其拒之门外。然而中国人最不缺的就是骨气,最不怕的就是困难,随后金国藩院士用事实证明了自己的实力,并且霸气回击重新赢得了尊重,为中国人扬眉吐气;苏纪兰院士为解国家之难、应人民之需,远渡重洋十数载,毅然决然放弃国外优厚待遇,终学成以报国。这些故事都是中国从一穷二白到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转变过程中的缩影,伟大的祖国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都离不开院士们在各条科技战线建立的功勋,他们用一个个铿锵有力的科学音符奏响着气壮山河的赞歌。
素履以往 科研爱国 该书无论从内容还是形式无不体现着大道至简、返璞归真,平实的语言表达、简约的装帧设计恰与院士实事求是的治学理念、粗茶淡饭的生活态度和朴素真挚的爱国情感相契合。书中一张“年逾耄耋的陈星旦院士田园劳作归来”的图片瞬间拉近了我们与陈院士之间的距离,原来院士不是当红明星,也非家财万贯,他们过着最简朴的生活,却做着最伟大的事业。每一项重大科研成果在院士们眼里都如同一件高超的艺术作品,他们精雕细琢、废寝忘食、日夜兼程,在几十个春夏秋冬里,青丝成白发,经受了一次又一次的挫折,熬过了一次又一次的失败,用科技创新书写着最忠诚的爱国方式。我们看到的是科技硕果,看不到的是埋头实验室的刻苦钻研;我们看到的是荣誉勋章,看不到的是回归田野间的简朴生活。
薪火相传 人才强国 6位院士无不注重后继人才的培养,如果说科技成果是人类进步的助推器,那么科学家精神则是激人奋进的催化剂。姜文汉院士作为自适应光学团队的负责人,善于营造开放的学术氛围和激发团队的创新活力,把机会更多地让给年轻人,着力培养青年科技人才,甘愿倾囊相授、默默奉献,实现了良好的代际交接。现在,自适应光学实验室已经形成了老中青结合、以中年骨干为主的科技队伍,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做出了突出贡献。李衍达院士也在文末寄语:“我们正在面临一个科学的新时代,只有最大限度地抓住机遇,才能无愧于这个时代,我希望这样的人才更多地出现在东方,出现在中国”,这恰恰寄托了老一辈科学家对后辈的谆谆嘱托与殷切期望。该书有利于激发当代青年跟随院士的脚步,树立鸿鹄之志,锤炼担当之骨,夯实信仰之基,以人才强国之力,扬奋斗圆梦之帆。
择一事,终一生,不为浮云遮望眼,不为繁华易匠心。《溯光》一书为走近科学家打开了一扇窗,更为传递家国情怀架起了一座桥。科学无止境,中国科学之路依然任重而道远。院士的名字永不会褪色,院士的精神将永放光芒,《溯光》将指引我们追逐光,成为光,散发光……